臺中地檢署將內存大廠美光科技公司離職員工、聯電公司依違反營業(yè)秘密法等罪起訴,曾擔任20多年資深檢察官的律師劉聰熙質疑,本案地檢署偵查終結后延遲一個月起訴,與美光宣布投資日為同一天、主任檢察官在起訴隔日投書媒體稱贊告訴人 、貶抑被告,行為恐有不當,將影響本案的社會信賴程度。
劉聰熙指出,首先,地檢署偵查終結是否刻意延遲起訴時間來配合美光宣布投資時間。 臺中地檢署承辦檢察官在8月8日偵查終結,卻延遲到9月6日公布起訴。 而美光公司在起訴當天宣布擴大在臺投資600億元,地檢署是否有意配合美光投資在同一天發(fā)布起訴訊息,令人起疑。
劉聰熙表示,主任檢察官起訴隔日投書媒體稱贊告訴人、貶抑被告,行為恐有不當。 承辦主任檢察官林忠義于起訴后隔日9月8日即在蘋果日報論壇發(fā)表「美光營業(yè)秘密遭竊案的光與影」一文,投書時機和投書行為是否洽當?
另外,文章內容除稱贊地檢署的努力,還表示「美光公司技術方面協(xié)助,亦有助攻效果」,并引用起訴書內容,斥責「問題出在聯電挖來的部分工程師不腳踏實地開發(fā)制程」、「聯電公司亦不愿走上漫長的研發(fā)道路」,是否已有默認既定立場。
根據公務員服務法第4條規(guī)定,「公務員未得長官許可不得以私人或代表機關名義,任意發(fā)表有關職務之談話」。 根據檢察官倫理守則同守則第12條「檢察官執(zhí)行職務,除應刑事訴訟法之規(guī)定回避外,并應注意避免執(zhí)行職務之公正受懷疑」。
本案起訴事實尚未經法院判決確定,檢察官投書完全站在告訴人美光的立場,在媒體發(fā)表言論是否經過上級長官(檢察長)同意,有待商榷。 應秉持中立辦案的檢察官,一起訴即邀功,也值得探究。
本案主任檢察官表示,王姓被告將取得電子檔案數據上傳到Google的云端硬盤、USB和個人筆電,美國司法部還指派國家安全司、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聯邦調查局到臺中地檢署根據司法互助提供犯罪數據, 甚至美光可能透過AIT向有關單位關切本案進度,是否代表本案是在美國政治壓力下偵辦進行。
劉聰熙認為,根據檢察官倫理守則規(guī)定,檢察官執(zhí)行職務時,應不受任何個人、團體、公眾或媒體壓力的影響;同守則第21條規(guī)定檢察官進行國際交流與司法互助,應注意不得違反相關規(guī)定。 美光雖有權檢舉、提出告訴,但檢察官辦案應不受外力影響,也不能違反司法互助規(guī)定。
但從起訴事實來看,為何有如此「笨賊」的離職員工,將剽竊的營業(yè)秘密近931個檔案上傳Google云端、USB和個人筆電公告周知、留存違法事證而被查辦;是否有隱情遭有心人設計,也有待厘清。
劉聰熙呼吁,司法不要被國外大廠的政治力影響,應保護本土產業(yè)自主研發(fā)DRAM投入的心血和資源,不能偏頗僅技術授權給臺灣廠商生產DRAM,否則臺灣將永遠只是國外DRAM大廠的「代工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