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變幻!這十大車聯網新趨勢值得留意
美國的通用、福特和歐洲的寶馬是在車聯網領域投入較早,并富于長期戰(zhàn)略眼光的三家OEM車廠。OnStar推出于1996年,是全球第一個正式商業(yè)化并成功的一個品牌,同時也擁有全球最多的用戶。福特緊隨其后開發(fā)了Telematics系統,并在幾年后另辟蹊徑,成功發(fā)布了SYNC系統,樹立了“科技加方便”的品牌形象,有效提升整車銷量。寶馬作為歐州車廠車聯網方面的領頭羊,和WirelessCar一起在2008年聯合推出了開放的NTGP協議,為全球各大車廠所普遍接受,并成為目前最為主流的架構體系。
在筆者此系列的文章里的第一篇,已經暢想過未來車聯網的價值和服務場景,但那畢竟是20年后遙遠的夢想,此文僅僅從未來2-3年的時間窗口來簡單討論一下國內未來車聯網布署需要特別留意的技術和業(yè)務方面的一些新方向:
T-Box的多APN連接。APN是區(qū)分移動數據流量的一個邏輯通道,也是實現分類計費的基礎。在早期的車聯網產品中,基本就沒有或者只有一個APN。這種架構給業(yè)務擴展和計費帶來很大的難題,當前的車聯網服務一般都有:基礎服務(小流量)、WIFI和流媒體(大流量)、FOTA升級(中等流量)再加上未來的ADAS和自動駕駛的整合以及馬上就要到來的VoLTE時代,OEM在設計和選型T-Box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多APN通道,3個是必須的,4個是比較理想的。
充足的電信數據流量。如上所述,早期的車聯網主要基于語音和簡單的GPS信息,并不需要太多的流量,但隨著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的發(fā)展,現在的服務加入了RTTI、在線導航、在線語音識別,再加上高頻率的數據挖取,所以基礎電信流量數據月均保守估計也應該需要30-50M以上,如果再加上國家和地方對EV的監(jiān)控要求,電信流量則需要達到150M以上。(這里還不包含額外的WIFI和流媒體需求)
eUICC技術(eSIM)引入。eUICC在車聯網有兩個顯著的作用,一是可以供TSP或OEM保留切換本地通信運營商的技術手段從而促進服務與價格的競爭,二是在汽車出口的時候可以做到本土和海外運營商的無縫轉換。這這兩好處對OEM車廠和TSP有很大的價值!雖然“切換”在國內尚存政策壁壘,但隨著鐵塔收編所有基站,逐步成長后,未來運營商或開放此政策!
數據采集。孤立的數據無價值,而匯集的大數據無價!早先的車聯網服務并不主動采數據,而現在或未來,車廠和TSP們一定要仔細考慮:采些什么數據、什么頻率、怎么存儲、如何利用與增值。Google憑借搜索業(yè)務,就可以做成全球人工智能的領頭羊。不少國際車廠擁有全球眾多客戶,它們能收集的數據維度或更多、價值更大!
OTA業(yè)務成為標配。汽車的智能化還嚴重不足,目前我們買車就像10年前買Nokia手機一樣,基本一輩子不需要升級“軟件”。隨著汽車被“智能化”,軟件會慢慢成為汽車的核心,周期性升級是避不可免的。除了要考慮電信流量,FOTA管理軟件和升級策略也至關重要!
統一用戶窗口。目前OEM的CRM業(yè)務和車聯網業(yè)務基本還是獨立的單元,兩者或都有呼叫中心,但有明確的分工而沒有形成統一的用戶窗口。如果再算上售后、市場(Marking)、銷售(Sales),對客戶的窗口就會更凌亂。在和OEM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當某一個業(yè)務版塊:如車聯網需要外呼客戶推薦某一優(yōu)惠的時候,必須和其它部門協調溝通窗口,以保證客戶不會在某一時間被過頻地“騷擾”。所以,這需要建立一個新體系,協調統一來管理客戶的用車生命周期才能達到“最佳用戶體驗”。
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這個在前面的文章中討論過,是目前我們產品和服務的一個大的短板,此處不在多廢筆墨。
公有云布署。阿里巴巴的CTO王堅博士早期曾主持阿里云的開發(fā)業(yè)務,他有一句名言:“私有云”不算“云”。殊不知,在目前很多人還在懷疑公有云安全性的時候,美國的國防部和中情局(CIA)早就和亞馬遜簽了巨額定單,并授權AWS(亞馬遜云業(yè)務)處理“敏感”數據。近兩年,寶馬和豐田也已經將部分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系統布署到了微軟Azure云端 。公有云的靈活性、穩(wěn)定性,還有經濟性一定會讓廣大OEM慢慢接受,并將系統逐步遷移。
全球化。國際OEM早已開始全球布局,但中國的車廠這幾年勢頭正勁,BYD的電動車銷量已經是世界第一,長城、長安、吉利等也在積極走出國門。由于全球未來政策化的利好(歐盟已要求所有車廠在2018年12月31日開始標配eCall,俄羅期或效仿)我們的車廠在走出去的時候,也要考慮全球化的布局。車聯網業(yè)務牽扯面太廣,找到一家有全球運營能力的TSP至關重要。另外,像Jasper這樣的中間商的價值也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凸顯出來。
互聯網巨頭們的敲門。從Google到蘋果,再到國內的BAT,國內外這些互聯網巨頭在車聯網上面的投入和影響是越來越大了。而車廠們,越來越多的也在支持CarLife和Android Auto,上汽更是直接和阿里成立了合資公司,專攻車載增價業(yè)務。似乎不管是車聯網還是自動駕駛,車廠背后幾乎都有這些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背影。很難說在未來這些公司會對車廠施加多深的影響,或者說會如何顛覆車廠的價值。但不容質疑的是Uber、Airbnb、Netflix這些公司對傳統行業(yè)真的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怪不得杰里米·里夫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中大膽的放言:未來大部分產品和服務將是免費,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同樣重要,使用權勝過了所有權,可持續(xù)性取代消費主義,合作壓倒了競爭, “交換價值”被 “共享價值”取代,人類將邁入類似“共產主義”的新經濟社會!
總之,我們現在身處一個充滿巨變的時代,必須去留意新科技、新方向和新的商業(yè)模式,否則我們不但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還會被新事物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