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在自己的自傳《蛤蟆的油》里曾經(jīng)提到:小的時候自己曾經(jīng)是智力和身體上發(fā)育都不及班里的同學,算得上是個愛哭鬼。碰到了比他更愛哭更軟弱的植草圭之助,反而給了他一面鏡子客觀地觀察自己。這個和他的成長密不可分。
事實上,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術語 the protégé effect(被保護者效應)來解釋這個現(xiàn)象,當一個小朋友把自己放在老師的位置上,嘗試把他知道的東西教給另外一個不如自己懂得多的小朋友的時候,這種情景會讓他在學習上更有自信、更主動。
如果今天你需要把自己本身就半斤八兩的知識,教給另一個比你更需要幫助的人,大概也會為此多讀幾遍書,或者好好琢磨一下吧。
這個名字叫做 CoWriter 的項目找來的“后進生”是一個長相很 Q 的人型機器人 Nao。機器人本來就不如人的雙手靈活,Nao 嘗試在一塊平板電腦上歪歪扭扭寫字,旁邊的小朋友就負責教它寫得更好。Nao 本身搭載著一套手寫數(shù)據(jù)庫,并且像所有具備機器學習能力的機器人一樣會隨著小朋友給的練習而做得更好。
目前 CoWriter 項目還在原型機階段,研究人員在瑞士的一所小學找了 70 個低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測試,他們從 6-8 歲不等,正是學寫字的年齡。他們每個人每周會花一小時時間和機器人 Nao 單獨相處,教授課程。研究人員準備長期觀察這樣的實驗帶來的改變。
為這項研究提供機器人的法國公司 Aldebaran Robotics 長期以來為教育等領域設計人型機器人,它目前的兩款主要產(chǎn)品就是 Nao 和 Pepper。Nao 曾經(jīng)在日本銀行做大堂服務生,Pepper 則是一款陪伴型機器人,以能夠讀懂人類表情并作出安慰為亮點。
“這樣的機器人的意義是,它扮演了一個老師不能做到的角色,一個寫不好字的人[...]老師仍然能決定機器人犯哪種錯誤,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甚至應該如何表現(xiàn)遇到的困難。”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 Séverin Lemaignan 教授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