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4.0,理想、現(xiàn)實、還是夢幻?
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技術展會“2015漢諾威工業(yè)展”(Hannover Messe 2015)于當地時間4月13日拉開帷幕。據某德國自動化(FA)設備廠商介紹,2015年日本客戶的業(yè)務垂詢量遠遠高于往年,而且有很多日本人到德國實地考察。日本客戶關注的對象無疑是“Industry 4.0”(工業(yè)4.0)。
工業(yè)4.0是德國政府正在推進的高科技制造戰(zhàn)略。其理念是,通過使工廠內外的物品和服務經由互聯(lián)網等通信網絡“連接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和商業(yè)模式。換種說法的話,或許可以稱之為“以工廠為中心的IoT(物聯(lián)網)”。
最近幾年,對于德國政府和企業(yè)而言,漢諾威工業(yè)展是向全球宣傳工業(yè)4.0相關舉措的戰(zhàn)略性平臺。大約在2014年,日本也開始關注工業(yè)4.0,工業(yè)4.0的相關報道及會議在日本開始增加。估計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希望親眼一睹工業(yè)4.0的真容。
為了不輸給德國,日本也展開行動宣傳自己的舉措。例如,將在此次展會期間(4月15日)召開“第九屆日德經濟論壇”,日本內閣府戰(zhàn)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項目(SIP)負責人佐佐木直哉以及安川電機專務董事小笠原浩等人將登臺發(fā)言。
開始向開放式產品制造模式轉型
關于工業(yè)4.0,有人認為“計劃過于宏大,不太了解”。其實,其要點在于工業(yè)4.0提出的新一代商業(yè)模式“大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大批量定制是指,以同等于大批量產品的效率和成本,生產出符合顧客要求的定制產品。以發(fā)達國家的市場為中心,顧客希望購買自己想要的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把廠商的產品款式“強加”給顧客的做法已經不再適用。估計這種潮流很快就會擴展到新興市場國家。屆時,如果無法實現(xiàn)大批量定制的話,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被淘汰,德國對此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Project Ara的試制品
目前,最能體現(xiàn)大批量定制的項目也許就是“Project Ara”了,不過該項目與工業(yè)4.0完全無關。Project Ara是谷歌主導的新一代智能手機開發(fā)項目,在這項計劃中,智能手機被拆分為多個功能模塊,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喜歡的模塊搭配在一起,制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智能手機。連接各功能模塊的接口實現(xiàn)了標準化,各領域的廠商都可以開發(fā)并提供功能模塊。以前僅存在于智能手機企業(yè)中的開發(fā)和生產工序必然會分散,為了實現(xiàn)相互合作,就必須具備開放性。
可以說,大批量定制與現(xiàn)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不同之處也在于此。日本廠商此前實施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在滿足客戶要求上比大批量生產勝出一籌。但是,換一種觀點來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只是增加了消費者的選項,無論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還是大批量生產,都是按照廠商的意愿將產品款式強加給顧客,這一點并沒有什么不同。而德國提出的工業(yè)4.0的前提是,在產品制造領域,以Project Ara為代表的開放化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而且商業(yè)模式要與現(xiàn)有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完全不同。
為了實現(xiàn)這種大批量定制,工業(yè)4.0正在推進一些措施,包括提高生產設備的靈活性、實現(xiàn)接口的標準化等。對于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上技高一籌的日本廠商而言,德國廠商正在開發(fā)的各項生產技術并沒有多大威脅。但是,如果日本廠商跟不上隨后可能掀起的商業(yè)模式變革潮流,將來就有可能被打敗。
在工業(yè)4.0中,外部合作與標準化非常重要,因此德國還與其他國家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在2015漢諾威工業(yè)展上,印度成為德國的“合作伙伴國”,專門設置了用來展示印度技術的展區(qū)。擅長硬件的德國與希望以IT為中心在該領域提高存在感的印度結成了同盟。在展會開幕前一天,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共同出席了開幕式并合影,強調了雙方的合作關系。兩位總理還在展會首日一同參觀了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