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可穿戴設備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但業(yè)內(nèi)一度認為,可穿戴設備仍處于“試水”階段,離真正意義上的量產(chǎn)推廣階段仍有一定的距離。
然而,隨著4月11日《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主流外媒報道稱,谷歌今日通過Google+公開宣布,將于4月15日正式開啟谷歌眼鏡的首輪“限時搶購”活動,預售價初步定為1500美元,越累越多的人們開始認為,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春天已經(jīng)來臨了。
雖然業(yè)內(nèi)普遍認為,讓可穿戴智能設備成為一種“流行的日常設備”尚有時日,但據(jù)ZDNET報道,根據(jù)IDC最新發(fā)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或?qū)J增至1920萬臺,與2013年同比翻了一番,并預計以78%的復合年增長率,在2018年最終實現(xiàn)1.119億的全球總銷量。
據(jù)了解,IDC將市面目前所有可穿戴智能設備劃歸為三大類:復雜小型配件、智能配件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IDC指出,F(xiàn)itbit以及Jawbone UP手環(huán)作為復雜小型配件的代表,將同以三星Galaxy Gear、Pebble智能腕表以及索尼SmartWatch為首的智能配件一起,因其“操作簡單易懂”、價格相對“平民”,在短期內(nèi)成為帶動全球可穿戴設備總出貨量的主要動力。
對此,根據(jù)市場數(shù)據(jù)分析公司Canalys今年2月發(fā)表的報告顯示,三星有望因Gear智能手表搶占了市場“先機”而領軍2014年智能可穿戴品牌市場,與此同時,三星公司2013年智能可穿戴設備總出貨量占市場總份額的54%,位居第一,索尼和Pebble兩家分別以19%、16%列居第二和第三名。
對于此前一直千呼萬喚出不來的蘋果iWatch,近日也有消息稱,蘋果已敲定iWatch供應商,在采用1.3英寸和1.5英寸兩種尺寸屏幕的同時,或?qū)⑼瞥?種價位的高配與低配版本,從而有助于吸引更多消費者。同時,據(jù)科技博客網(wǎng)站AppleInsider消息稱,iWatch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正式上世。
事實上,即便人們不斷抱怨,覺得再等下去,iWatch沒問世黃花菜就涼了,當參考IDC此前對26個國家中近5萬消費者所做的調(diào)查來看,蘋果公司仍位居最受信賴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制造商之一,僅次三星。
為此,IDC移動手機研究部門經(jīng)理Ramon Llamas表示:“復雜小配件產(chǎn)品從實用性以及關注度方面打破了此前一直困擾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難題。對這一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也促使更多的供應商將注意力轉(zhuǎn)移于此。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明白:消費者更注重的是產(chǎn)品的設計與功能是否顯淺易懂,容易上手使用。”
然而,如果所有智能可穿戴設備都能像谷歌眼鏡一樣,無需聯(lián)網(wǎng)即可獨立為用戶提供各式服務的話,那已經(jīng)習慣了手機、平板、PC生態(tài)相互滲透融合的消費者,是否都能接受這種獨立于其它設備、自成一體的新式體驗呢?僅從目前來看,這完全要取決于供應商自身,看它們是否有這個能力來說服消費者相信自己所推廣的某種產(chǎn)品理念,截至目前為止,谷歌似乎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了。
Llamas還指出,除了說服消費者接受這種全新的使用體驗以外,如何為第三方應用的接入奠定良好的平臺,也將是未來“困擾”智能可穿戴設備真正進入黃金期的主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