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帶是一種用于記錄聲音、圖像、數字或其他信號的載有磁層的帶狀材料,是產量最大和用途最廣的一種磁記錄材料。通常是在塑料薄膜帶基(支持體)上涂覆一層顆粒狀磁性材料或蒸發(fā)沉積上一層磁性氧化物或合金薄膜而成。曾使用紙和賽璐珞等作帶基,現主要用強度高、穩(wěn)定性好和不易變形的聚酯薄膜。
為什么磁帶可以存儲音頻信號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原來,錄音磁頭實際上是個蹄形電磁鐵,兩極相距很近,中間只留個狹縫。整個磁頭封在金屬殼內。錄音磁帶的帶基上涂著一層磁粉,實際上就是許多鐵磁性小顆粒。磁帶緊貼著錄音磁頭走過,音頻電流使得錄音頭縫隙處磁場的強弱、方向不斷變化,磁帶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個個磁極方向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鐵”,聲音信號就這樣記錄在磁帶上了。放音頭的結構和錄音頭相似。當磁帶從放音頭的狹縫前走過時,磁帶上“小磁鐵”產生的磁場穿過放音頭的線圈。由于“小磁鐵”的極性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它在線圈內產生的磁通量也在不斷變化,于是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放大后就可以在揚聲器中發(fā)出聲音。
螺旋掃描記錄技術的歷史可追溯到40多年前。1956年,ampex公司將螺旋掃描設備作為一種可靠的存儲設備推向了視頻市場。該設備每平方英寸磁帶可存儲的數據大幅度增長,讀數據的速度比當時線性磁帶技術還要快。螺旋掃描技術的高性能和大容量迅速使螺旋掃描技術成為視頻廣播業(yè)的標準。許多電視臺仍使用類似的螺旋掃描磁帶驅動器,每套磁帶系統的價格超過了10萬美元。第一種高性能、高容量磁帶驅動器exabyte 8200于1987年被引入到unix開放系統市場中,該驅動器傳輸速率為240kb/s,容量為2.4gb。這種螺旋驅動器使用8毫米磁帶,利用不同的讀、寫磁頭從磁帶讀取數據并向磁帶寫入數據。寫后讀技術,即在安裝磁頭的磁鼓每轉一圈時,使用一個磁頭寫數據,隨后再利用讀磁頭來校驗數據。這種技術是用來校驗寫入操作正確性的通用方法。如果檢測到錯誤的話,就對數據進行重寫,直到讀出的數據沒有錯誤為止。這類驅動器的高密度、高速度以及錯誤檢測和糾正等特性使螺旋掃描技術非常流行。對螺旋掃描技術的改進包括1990年推出的硬件壓縮,它可以將存儲在磁帶上的數據密度增加一倍。1990年,人們還對螺旋掃描技術進行了另一項改進,即使用方位角記錄技術。這項技術利用以不同角度安裝在掃描器上的磁頭在磁帶上生成的人字形或v形軌跡。這就使高密磁軌容錯技術成為可能。這項技術在歷史上曾使螺旋掃描技術在性能和容量上處于領先位置。此外,磁帶介質上的改進則進一步增加了螺旋掃描磁帶的數據密度。新型驅動器的發(fā)展提供了更高的記錄速率、更大的磁帶容量,并提高了數據密度。
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是用量最大的一種磁帶。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研制成盒式錄音帶,由于具有輕便、 耐用、 互換性強等優(yōu)點而得到迅速發(fā)展。1973年,日本研制成功Avilyn包鈷磁粉帶。1978年,美國生產出金屬磁粉帶。由日本日立瑪克賽爾公司創(chuàng)造的MCMT技術(即特殊定向技術、超微粒子及其分散技術)制成了微型及數碼盒式錄音帶,又使錄音帶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并使音頻記錄進入了數字化時代。中國在60年代初開始生產錄音帶,1975年試制成盒式錄音帶,并已達較高水平。
錄像帶自從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制成錄像機以來,錄像帶已從電視廣播逐步進入到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電影和家庭娛樂等領域。除了用二氧化鉻包鈷磁粉以及金屬磁粉制成錄像帶外,日本還制成微型鍍膜錄像帶,并開發(fā)了鋇鐵氧體型垂直磁化錄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