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耦電容和旁路電容是保障電源穩(wěn)定性和信號完整性的核心元件。盡管它們的原理和作用常被討論,但實際布局中的細節(jié)往往決定成敗。
一、基礎(chǔ)概念與核心作用
去耦電容:主要用于抑制電源電壓波動,為芯片提供瞬態(tài)電流補償。例如,當芯片突然需要大電流時,去耦電容能快速補充電荷,避免電源軌電壓跌落。
旁路電容:針對高速數(shù)字電路(信號上升/下降時間短、主頻>500kHz),吸收高頻噪聲和浪涌電壓,防止干擾通過電源路徑傳播。
二、布局五大黃金原則
1. 流經(jīng)原則:電流路徑必須優(yōu)先經(jīng)過電容
? 錯誤做法:電源先進入芯片引腳,再通過電容接地。
? 正確方案:電容應緊鄰電源引腳,電流路徑為:電源輸入→電容→芯片。此設(shè)計可最小化回路電感,提升瞬態(tài)響應速度。
2. 順序原則:先大后小,分級濾波
? 容量搭配:例如10μF電解電容(低頻儲能)+0.1μF陶瓷電容(高頻濾波)。大電容負責低頻噪聲抑制,小電容應對高頻干擾。
? 布局順序:大電容距離芯片稍遠(如2-3cm),小電容緊貼引腳。避免大小電容并聯(lián)時因寄生電感形成諧振。
3. 就近原則:小電容必須貼緊引腳
? 關(guān)鍵數(shù)據(jù):電容與引腳的距離每增加1cm,回路電感增加約10nH。對于0.1μF電容,超過2cm的走線會導致其自諧振頻率降至10MHz以下,失去高頻濾波能力。
? 操作建議:0402封裝電容的引腳焊盤與芯片電源引腳間距≤0.3mm,走線寬度≥0.2mm以降低阻抗。
4. 共地原則:統(tǒng)一參考平面,拒絕過孔“斷鏈”
? 錯誤案例:多顆電容分別通過不同過孔接地,導致地電位不一致。
? 正確方案:所有電容的接地端連接至同一層完整地平面,優(yōu)先使用通孔(via)直接連接,避免過孔串聯(lián)。實測表明,共地設(shè)計可使噪聲抑制效率提升40%。
5. 一對一原則:每個電源引腳獨立配置
? 典型錯誤:多個電源引腳共用一個電容。
? 后果:當某引腳電流突變時,其他引腳的電容無法及時響應,導致電壓波動。
? 解決方案:即使同一芯片的相鄰電源引腳,也應分別配置獨立電容,間距建議≤1mm。
三、模擬電路的特殊處理
對于運放、ADC等模擬芯片,旁路電容需遵循更嚴苛的規(guī)則:
獨立供電路徑:每級運放的電源引腳必須配置獨立電容,避免級間串擾。
磁珠隔離:在多級運放的電源路徑中串聯(lián)磁珠(如100Ω@100MHz),可抑制高頻噪聲跨級傳播。
布局隔離:模擬電源區(qū)域與數(shù)字電源區(qū)域需用隔離帶(如0.5mm寬地線)分割,防止噪聲耦合。
四、高頻場景優(yōu)化方案
超高頻噪聲抑制(>100MHz)
? 采用0.01μF陶瓷電容(X7R材質(zhì)),其自諧振頻率可達500MHz以上。
? 在芯片電源引腳與地之間并聯(lián)多個不同容值電容(如0.01μF+0.1μF+1μF),覆蓋全頻段噪聲。
電源完整性強化
? 使用帶屏蔽層的電容(如Murata GRM系列),減少電場輻射。
? 在PCB頂層和內(nèi)層分別布置電容,形成立體濾波網(wǎng)絡(luò)。
PCB布局時去耦電容擺放技巧
實際的電容在低于Fr的頻率呈現(xiàn)容性,而在高于Fr的頻率上則呈現(xiàn)感性,所以電容更像是一個帶阻濾波器。
10uF的電解電容由于其ESL較大,F(xiàn)r小于1MHz,對于50Hz這樣的低頻噪聲有較好的濾波效果,對上百兆的高頻開關(guān)噪聲則沒有什么作用。
電容的ESR和ESL是由電容的結(jié)構(gòu)和所用的介質(zhì)決定的,而不是電容量。通過使用更大容量的電容并不能提高抑制高頻干擾的能力,同類型的電容,在低于Fr的頻率下,大容量的比小容量的阻抗小,但如果頻率高于Fr,ESL決定了兩者的阻抗不會有什么區(qū)別。
電路板上使用過多的大容量電容對于濾除高頻干擾并沒有什么幫助,特別是使用高頻開關(guān)電源供電時。另一個問題是,大容量電容過多,增加了上電及熱插拔電路板時對電源的沖擊,容易引起如電源電壓下跌、電路板接插件打火、電路板內(nèi)電壓上升慢等問題。
電容去耦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電容的去耦半徑。大多數(shù)資料中都會提到電容擺放要盡量靠近芯片,多數(shù)資料都是從減小回路電感的角度來談這個擺放距離問題。
確實,減小電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大多數(shù)資料都沒有提及,那就是電容去耦半徑問題。如果電容擺放離芯片過遠,超出了它的去耦半徑,電容將失去它的去耦的作用。
理解去耦半徑最好的辦法就是考察噪聲源和電容補償電流之間的相位關(guān)系。當芯片對電流的需求發(fā)生變化時,會在電源平面的一個很小的局部區(qū)域內(nèi)產(chǎn)生電壓擾動,電容要補償這一電流(或電壓),就必須先感知到這個電壓擾動。
信號在介質(zhì)中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從發(fā)生局部電壓擾動到電容感知到這一擾動之間有一個時間延遲。同樣,電容的補償電流到達擾動區(qū)也需要一個延遲。因此必然造成噪聲源和電容補償電流之間的相位上的不一致。
在PCB布局布線時,很多工程師都在發(fā)愁去耦電容如何擺放,因為去耦電容直接影響到電路的穩(wěn)定性和性能,正確擺放去耦電容可有效減少電源噪聲,提高系統(tǒng)的抗干擾能力,下面我們來看看應該如何擺放?
1、近負載擺放
去耦電容應該盡量靠近負載元件,例如芯片、集成電路等。通過將去耦電容放置在負載元件的附近,可以有效減少由于電源線路的電阻和電感引起的電源波動。
2、平行布局
去耦電容應該平行地布置在負載元件的兩側(cè),以便平衡電源供電,減少電源線路的電感影響。這有助于提供更穩(wěn)定的電源。
3、分層布局
在多層 PCB 中,可以將去耦電容放置在相鄰的內(nèi)層,以便縮短電源線路的長度,降低電源線路的電感。
4、不同尺寸電容組合
可以將多個不同尺寸的電容并聯(lián)使用,以覆蓋更寬的頻率范圍。例如,使用大電容和小電容的組合,可以在低頻和高頻都有良好的去耦效果。
5、電容間距
不同電容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距,以避免互相干擾。同時,避免將去耦電容放置得太過緊密,以免引起互相的共振問題。
6、距離芯片電源引腳近
如果去耦電容用于芯片的電源引腳,應盡量靠近芯片的電源引腳放置。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電源線路的阻抗。
7、避免與高頻線路靠近
去耦電容的擺放位置應避免靠近高頻信號線路,以免產(chǎn)生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