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兩電平DSP2407控制板在三電平逆變器控制中資源不足的問題,在不改變原有成熟算法和硬件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基于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的三電平實現方法。采用FPGA構造了三電平脈寬調制(PWM)IP核,包含三電平調制策略、驅動脈沖分配和保護、死區(qū)補償、零序電壓注入、中點電壓平衡控制及阻尼振蕩抑制算法等功能,并解決了DSP與FPGA的同步問題。基于FPGA和DSP構建一個三電平逆變器硬件平臺,在一臺30 kW三相異步電機上完成了相關實驗。實驗結果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確性,為兩電平調速算法拓展到三電平應用場合提供了一種簡單通用的實現方式。
關鍵詞:三電平;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死區(qū)補償;阻尼振蕩
1 引言
三電平拓撲結構具有輸出容量大、輸出電壓高、電流諧波含量小等優(yōu)點,使得該結構在高壓大功率交流電機變頻調速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在1~4 kV電壓等級的電機調速中,應用最廣泛的是中點箝位三電平逆變器。在變頻調速控制系統(tǒng)中,基本的調速理論是相同的,區(qū)別就在于不同的拓撲結構所帶來的特殊性,如PWM策略、驅動脈沖的分配、中點電位平衡控制等。
隨著微電子技術和EDA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應用硬件的并行性實現一些復雜算法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全新的設計思想。
針對兩電平電壓源型變頻器已實現產品化的情況,在不改變原有兩電平調速算法的前提下,提出一種將原兩電平控制板擴展為三電平控制板的FPGA實現方法,構造了三電平PWM IP核。利用硬件語言并行執(zhí)行的快速性,實現了三電平調制策略、驅動脈沖分配和保護、死區(qū)補償算法、零序電壓注入、中點電壓平衡控制算法、阻尼振蕩抑制算法等功能,是一種簡單、快速且節(jié)約成本的方法。
2 控制系統(tǒng)整體功能描述
圖1為DSP與FPGA的控制系統(tǒng)整體功能描述框圖。如圖1所示,DSP完成原有兩電平調速控制算法,將得到的兩相靜止坐標下電壓參考值uα
和uβ通過數據總線傳給FPGA中相應的寄存器。FPGA中,uα和uβ經2s/3s變換為a,b,c坐標系中的三相調制電壓uas,ubs和ucs。為提高SPWM中較低的電壓利用率,在原調制波中注入了三電平零序電壓;為克服三電平拓撲結構固有的中點不平衡問題,加入了中點平衡算法;為解決空載V/F控制下逆變器輸出電流波形在某一頻段振蕩,加入了阻尼振蕩抑制算法;為降低低頻下死區(qū)時間對輸出電流波形造成的影響,加入了死區(qū)補償算法。最后得到的調制波,經PWM發(fā)生器,加入死區(qū)后形成a,b,c三相的12路PWM驅動信號。FPGA中載波周期和死區(qū)時間都有對應的寄存器,可通過DSP按需更改。各算法模塊也由DSP單獨控制,根據電機運行條件部分或全部使能。
2.1 電壓利用率
為提高直流母線電壓利用率,采用SPWM+零序電壓注入(與SVPWM等效)的方法。調制度m定義為調制波幅值與載波幅值的比。在線性調制區(qū)內,m=1.154時,電壓利用率達到100%。
區(qū)別于兩電平的零序電壓計算方法(在兩電平中,Uz=-(Umax+Umin)/2),利用VHDL語言編寫了適用于三電平的零序電壓算法:
模塊fangxiang用于判斷三相參考電壓的異號相及大小順序,模塊zero和除法器根據三電平的零序電壓算法輸出零序電壓分量。
2.2 死區(qū)補償算法
死區(qū)補償算法主要包括補償死區(qū)時間、IGBT開通和關斷延時、IGBT及續(xù)流二極管的管壓降等。在此采用了三電平逆變器的死區(qū)補償算法,根據伏秒特性,分別從死區(qū)時間和管壓降兩方面對死區(qū)時間進行補償。
省略具體推導過程得出a,b,c相補償時間為:
式中:Td為死區(qū)時間;Ton為開通時間;Toff為關斷時間;ias為三相電流;Ts為開關周期,Udc為直流母線電壓;k為根據不同扇區(qū)得到的系數。
利用VHDL語言編寫了死區(qū)補償模塊。
2.3 阻尼振蕩抑制
電機開環(huán)V/F控制系統(tǒng)中,輕載時在某一頻段內會出現電流的持續(xù)振蕩,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變頻器過流保護或燒毀功率模塊。文獻提出一種基于穩(wěn)定無功電流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此處采用的方法是根據電流波動的大小,在調制波中加入校正量以抑制電流波動的惡化,相比無功電流控制算法更加簡單,控制原理如圖2所示。
在圖2中,經電流傳感器測得的各相電流值inew與經濾波模塊后得到的基波電流值idd求差后,得到此時電流的波動趨勢,根據這種趨勢的方向和大小,在原調制波上疊加usu大小的抑制量,從而形成一種負反饋,達到抑制電流脈動的作用。
式中:k為比例系數;Ts為SPWM載波周期。
2.4 中點電位平衡控制算法
中點平衡算法采用VHDL語言實現,算法參考文獻,此處不再贅述。
2.5 同步分析
圖3示出DSP與FPGA之間的信號連接圖,虛線框內為原有的兩電平連接圖。FPGA和DSP之間通過擴展接口相連,接口信號包括雙向8位數據總線D0~D7及13位地址總線A0~A12、片選信號DS.OPTION、讀信號RD、寫信號WR、復位信號RESET和+5 V電源。FPGA內建立的三電平PWM IP核中,譯碼模塊通過地址總線、讀寫信號和片選信號產生各寄存器的選通信號,數據總線通過選通信號完成對應地址的數據寄存器的讀取或寫入。文獻中也提到了類似的實驗平臺,區(qū)別在于DSP和FPGA之間無硬件同步信號,若不采取措施,則會使得DSP程序和FPGA程序的中斷不同步,兩者間微小的誤差經過一段時間的累計會造成電流周期性脈動。此處采用軟件同步的方法,通過在DSP每次中斷開始時控制FPGA內三電平PWM IP核中的同步信號使能寄存器,將載波發(fā)生器清零,實現了DSP和FPGA的同步,保證了系統(tǒng)長時間運行的可靠性。
3 硬件條件和實驗參數
在AC/DC/AC變頻器上進行了開環(huán)V/F控制的實驗,整流側采用不控整流電路,輸入線電壓為380 V,逆變側為二極管箝位三電平逆變器結構,負載為30 kW異步電機。開關頻率設為1 kHz,采樣時間為1 ms,設置的死區(qū)時間為10μs。實驗主要驗證了電壓利用率算法和低頻情況下死區(qū)補償算法、阻尼振蕩抑制算法的正確性。
4 實驗結果及分析
圖4分別為5 Hz,30 Hz時加入零序電壓注入算法的三電平相電壓波形。在圖4中,線性調制區(qū)內,m=1.154時,電壓利用率達到100%。變頻器輸入、輸出線電壓皆為380 V。
圖5為流入電機的a,b,c三相電流,經3s/2s變換后得到的iα,iβ波形。圖5a,b為2 Hz時加入死區(qū)補償算法前后的波形??梢?,加入死區(qū)補償算法后iα,iβ波形明顯好轉。圖5c為10 Hz時加入死區(qū)補償后的波形,此時電流出現了振蕩。圖5d為10 Hz時加入死區(qū)補償和阻尼振蕩抑制算法的波形,可見電流振蕩得到明顯改善,證明了阻尼振蕩抑制算法的正確性。
5 結論
采用FPGA實現了原有兩電平控制板向三電平控制系統(tǒng)的轉換,DSP負責的控制算法部分和FPGA負責的發(fā)波部分相互獨立。同時,構建了三電平PWM IP核,利用硬件描述語言編寫了PWM調制算法、中點電位平衡算法、死區(qū)補償算法、阻尼振蕩抑制算法及零序電壓注入算法。實驗結果證明了利用FPGA實現兩電平向三電平轉換的可行性及PWM IP核的正確性,為三電平系統(tǒng)的實用化提供了一種具體的實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