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固件庫V3.5 在Keil MDK環(huán)境下使用方法
簡介
寫這篇教程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使用STM32的基本方法,也是給自己學習過程的總結、記錄和備忘,避免重復學習之前明白但又忘記的知識和操作。我現(xiàn)在也是剛開始接觸學習STM32,我是在STM32的固件庫V3基礎上進行學習。在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使用V3.x庫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如有錯誤請指出。
這篇教程分以下幾個方面,一:建立工程,設置工程屬性。二:建立條理清晰的GROUP;三:使用JLINK仿真調試。下面就分別逐個說明。
一、新建MDK工程
1、首先,打開MDK軟件,再點擊Project->New uVision Project…,如下圖所示:
彈出如下對話框:
新建一個文件夾MDK工程,然后把工程名字設為test,點擊保存。彈出選擇器件的對話框,
我們使用的是stm32單片機,所以選擇STMicroelectronics下面的器件,如STM32F107VCT6,如圖所示:
點擊OK,MDK會彈出一個對話框,如圖所示:問是否加載啟動代碼到當前工程下面,
如果選擇是,則這個啟動代碼是舊版本庫的啟動代碼,新版本的啟動代碼和這個不同,需要自己添加。在這里我們使用的是新版本的庫,所以點擊否,自己添加啟動代碼。
啟動代碼是一段和硬件相關的匯編代碼,是必不可少的!這個代碼具體如何工作,感興趣可以研究一下,現(xiàn)在可以不必關心它。
2、接下來我們需要對工程進行一些設置。
在工程區(qū),右鍵點擊Target1,選擇Options for Target‘Target1’ 如圖所示:
彈出如下窗口,選擇Output標簽,設置目標文件的生成路徑及其他相關參數(shù)。
如圖點擊Select Folder for Objects 在彈出的窗口中點空白處新建“Obj”文件夾,然后雙擊“Obj” 文件夾,如圖中所示的Path后,點擊OK.
點擊Listing標簽,新建“l(fā)ist”文件夾,設置鏈接文件的生成路徑,及相關參數(shù)。如圖所示:
【友情提示:Obj和list這兩個文件夾會保存Keil編譯連接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文件,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但是也請大家關注,不然在工程目錄下面“邋遢”的很,所以強烈建議創(chuàng)建這兩個文件夾!】
點擊Debug標簽,選擇使用的仿真器,我們使用JLINK V8進行仿真調試,對應的,在此選擇Cortex-M/R J-LINK/J-Trace。Cortex-M/R J-LINK/J-Trace前的Use要選中,否則J-LINK調試會出問題。如圖所示:
點擊右側的Setting,配置JLINK下載參數(shù),主要是選擇目標處理器系列,添加目標芯片對應的燒寫算法。
圖中要勾選Reset and Run 選項,如果Flash Download 算法不對,請點擊Add 重新添加Flash算法。
點擊Utilities,進行公共參數(shù)設置
至此,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一個RVMDK工程參數(shù)設置。
二、介紹MDK工程的文件管理方面的功能。
我們在使用ST標準的固件庫進行代碼設計時,一個工程內可能會包含很多的庫文件,因此對文件進行管理就非常的必要。
如下圖所示,右鍵點擊Target1,選擇Manage Components,進入分類文件管理設置。
在彈出的選擇框中,可以設置工程名,增加、刪減文件夾。以及在某個文件夾內添加刪除文件。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一個MDK工程就設置完成了,只需要依據(jù)實際應用要求編寫相關代碼即可。
【友情提示:Groups下的文件夾不是實際存在的(如果這里的名字跟實際工程中的文件夾同名也不要以為它是真實的,否則不同名時,你在硬盤中是找不到它們的),只是為了工程管理建立的?!?/p>
我個人覺得標準的庫文件“埋”的太深,使用起來有點不方便,所以我一般對這些文件進行一些整理,把相關文件放在一起,并取上一個標準化的名字,這些文件夾的名字一般和原始固件庫文件夾的名字相同,只是把需要的文件放在一起。一般在工程目錄下面我會建立以下幾個文件夾,如圖所示。當然還會建立前面已經(jīng)建立的兩個很有用的文件夾(List和Obj)
自己建立的文件夾和庫文件的對應關系:
StdPeriph_Driver文件夾內的內容與標準庫保持一致。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STM32F10x_StdPeriph_Driver
StartUp文件夾內的文件在庫中的位置: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DeviceSupportSTSTM32F10xStartUp
CMSIS文件夾內的文件在庫中的位置: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DeviceSupportSTSTM32F10x
stm32f10x.h,system_stm32f10x.c, system_stm32f10x.h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ibrariesCMSISCM3CoreSupport
core_cm3.c, core_cm3.h
Groups文件夾的名稱和工程文件夾的名稱盡量保持一致,如上圖所示。為每個Group添加同名文件夾下的源文件或者頭文件,為了便于查看代碼,我把源文件和頭文件都添加進Group中(除StdPeriph_Driver),在這里注意過濾文件的類型。StdPeriph_Driver中只添加需要的源文件,例如建立一個LED閃爍的工程,那么這個工程除了進行必要的初始化之外,只需要包含GPIO的操作函數(shù),當然需要使用GPIO就必須要使能GPIO的時鐘,RCC是絕對少不了的。所以只需要包含misc.c,stm32f10x_gpio.c和stm32f10x_rcc.c。添加需要的文件之后,工程目錄如圖所示。
現(xiàn)在重新說明一下一個工程建立的文件夾:
MDK工程:內有List和Obj兩個文件夾
CMSIS:包含系統(tǒng)的內核文件
StartUp:包含各種啟動文件
User:用戶編寫的應用文件
StdPeriph_Driver:內有src和inc兩個文件夾,是標準庫提供的源文件和頭文件。
當然也有人直接將List和Obj兩個文件夾放在User文件夾內,然后去掉MDK工程文件夾。這樣也是可以的,看個人愛好了。我習慣將User文件夾獨立出來不放List、Obj和**.uvproj等文件,只放自己編寫的應用文件,這樣當項目有很多應用文件的時候可以在User內建立src和inc兩個文件夾存放源文件和頭文件,使文件結構看起來更加清晰。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有些Group中包含了一些頭文件,但是Keil在編譯連接的時侯卻不知道頭文件在什么地方,所以一定要指定頭文件的路徑。
【重要】指定的頭文件為:..CMSIS;..StdPeriph_Driverinc;..User
【重要】兩個重要的宏也一定要指定:USE_STDPERIPH_DRIVER,STM32F10X_MD
三、J-LINK仿真調試。
【強調】:Debug標簽,使用JLINK V8進行仿真調試,對應的Cortex-M/R J-LINK/J-Trace前的Use要選中,否則J-LINK調試會出問題。
這部分我就不多說了,在實際硬件平臺上多多練習吧,祝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
注:此文檔參考了網(wǎng)上的一篇文章和神舟開發(fā)手冊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