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道:“作為一種新文明形態(tài)的誕生,信息化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信息流動所產生的難以計算的非結構性數(shù)據(jù),將成為新的資產?!?
如今,我們正經歷如托夫勒所言的時代,其中,人工智能作為信息浪潮中不斷打破邊界的技術手段,正欣欣向榮。通過4月18日線上學術研討會的第八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以下簡稱:深雙展)“城市之眼”板塊在構造城市新建筑理念之余,還持續(xù)融合科技、藝術、設計、媒體等領域,正是強調了以人工智能迭代城市生活。
“當城市裝滿傳感器,建筑空間擁有了感知能力后,會發(fā)生什么”本屆深雙展“城市之眼”板塊便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探索其將如何影響城市建筑和人們日常生活。這場完全在深圳本土現(xiàn)場制造完成的福田高鐵站展覽邀請了超過60位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參展人進行作品展示,其中中國領銜建筑師張永和通過一系列顛倒放置的望遠鏡引導觀眾“回望”科技。再者,展覽現(xiàn)場還設置了“臉部識別掃描”,能采集觀展者的相關信息,提升觀展體驗感。
如此多個領域的智能電子技術不斷滲入我們的城市,就連如高鐵站本具強流動性的城市場所也能成為即時辨認市民身份并反饋優(yōu)化體驗的空間。將“城市之眼”主展場設在連接深港兩城的福田高鐵站,展現(xiàn)了人工智能對城市多場所賦能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不單在科技相關領域展露風姿,還與人文藝術、基礎設施、城市交通、公共衛(wèi)生等領域相結合,增強城市建筑的韌性與延展性?!俺鞘兄邸卑鍓K展覽從自動售貨亭,到深圳長桌,結合歷史與消費產品體驗,給觀展者帶來了智慧城市日常生活體驗。這些作品結合科技與消費場景,對我們所熟悉的事物進行智能化解釋,同時也構建了人類對生活在“科技天堂”的未來愿景。這種參與式的科技生活體驗,正是體現(xiàn)了人工智能跨界融合的契合度與人文性。
在以彎曲條形木構件盤旋交錯而構成的“游木”作品中,兩段屏幕和攝像頭在捕捉與被攝間來回,數(shù)字信息流取代了真實感官,真切地讓觀展者感知設計智能的未來城市。未來的城市是智能的,也必將更具信息流動性,其中也包含了更多不可預測性,在“人工智能建筑師”作品中,觀展者的速寫可以擬配出一棟建筑,利用未知的板塊創(chuàng)作你與機器的建筑。從創(chuàng)作者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本身也參與了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過程。
人工智能在城市空間的建設上不單能給到科技技術及智能化的支持,還能激發(fā)人類對未來城市的設想靈感。其精確性與不可預測性,為城市建筑的內在靈魂與外在實體造型賦予新活力。與單純的機械化不同,人工智能并非將自然的東西變?yōu)闄C器的東西,而是賦予機器自動辨識能力,以符合人類生活習慣的邏輯去構建智慧城市。這其中城市空間與人類身體必將產生更多交互,這也呼應了本屆深雙展的主題:城市交互。
技術進步定義了現(xiàn)代城市,數(shù)字技術將不可避免地繼續(xù)改變公共與私人空間的關系。人工智能作為能夠連接城市各領域的技術,始終用更廣闊的視角詮釋未來城市。深雙展“城市之眼”板塊也從人工智能角度探索跨界融合的科技可能性,無不透露出對未來城市的無限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