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三度熔斷領跌全球,隨后泰國、菲律賓、韓國、加拿大等多國股市相繼發(fā)生熔斷。全球市場大幅下跌背景下,A股市場將何去何從?3月17日,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zhí)行院長、金融學教授錢軍,就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影響與中國的應對政策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解析。
錢軍指出,《流浪地球》是部科幻電影,不是紀錄片。疫情結束后,人類還會留在“地球村”,因此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同時,由于中國的疫情率先開始,當國外疫情開始流行后,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相對的控制,并開始著手有序復工復產。下半年,世界經濟增長需要靠中國拉動,即所謂的“中國上半場,世界下半場”。
對于美國市場,錢軍認為,美國的貨幣政策的工具箱基本用盡。更重要的決定因素,將會是疫情爆發(fā)和防控過程,以及大規(guī)模和精準的財政政策。美國股市未來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形,一是小幅調整(高波動性)后觸底,二是第二輪大跌(30%)。錢軍指出,第一種情形是今后3-5年最好的投資機會,而第二種情況會是今后10年最好的投資機會。
從歐洲市場來看,情況不容樂觀。錢軍分析指出,歐洲國家的疫情仍處于爆發(fā)過程中,而各國貨幣政策的工具箱已經用盡。其中, 德國國債已經負利率、意大利經濟衰退和金融體系風險、ECB 繼續(xù) QE。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看,同樣存在不少難處,因為歐元區(qū)是貨幣共同體,但非財政共同體。在歐洲的主要經濟體中,德國還有較大的財政政策的空間。
而從我國的對策來看,一是要繼續(xù)有序復工復產。在疫情防控新階段,要防止輸入型案例引發(fā)的二次爆發(fā);同時,加快經濟復蘇步伐,“中國制造和消費”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盡快恢復“斷鏈”的環(huán)節(jié)的生產,維護全產業(yè)鏈的正常運作,進口油氣擴大儲備(緩和通脹壓力)。為全球生產口罩和防護服,加強亞洲經濟體的經貿合作。保持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子彈更多,操作空間更大,但需要警惕信貸急劇擴張的風險。
二是大力發(fā)展金融體系,擴大金融開放。補齊國內金融體系直接融資短板,推廣注冊制,發(fā)展未上市公司和上市的中小企業(yè)中長期債券市場。與此同時,擴大金融開放,歡迎鼓勵中長期機構資金和機構,市場化的資本項目管理體系,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定價權” 和使用。
錢軍表示,總體來看,疫情終將過去,在此過程中主要經濟體必須加強合作與協(xié)調。就我國而言,需要繼續(xù)有序復工復產,拉動自身和全球經濟復蘇。保障好供應鏈 + 貿易 + 金融三駕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