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我不怕練一萬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
作者| Mr.K,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上周,老K跟下屬做年終績效面談的時候,一個5年的JAVA開發(fā)說了自己的苦惱,他覺得近一年來技術上進步比較慢,到達一個瓶頸了,問如何突破?以及要不要轉(zhuǎn)崗去做前端、大數(shù)據(jù)等等。
結(jié)合我的經(jīng)驗和思考,跟大家聊聊關于學習和成長的話題。
01
世界第一,也有害怕的對手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在《我眼中的布魯斯》回憶里寫道,她問丈夫:“作為世界第一,是不是不畏懼所有的對手?”。
李小龍否認:“我不是世界第一,我也有害怕的對手?!?/span>
妻子聽到十分驚訝,追問:“什么樣的對手讓你害怕?”
李小龍說“我不怕會一萬種招式的人,我只怕把一種招式練了一萬遍的對手?!?/span>
一代宗師道出他最害怕的對手。確實,有句話叫“世上無難事”,如果一個人反復練習,熟能生巧,自然無敵了。
02
慕容復為何打不過喬峰?
稍微想一想,發(fā)現(xiàn)李小龍這句話的佐證還真不少。
《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和慕容復就是一個很好的對照。
兩人未交手前,慕容復和喬峰并稱“北喬峰、南慕容”。
不過兩人的功夫很不相同:
喬峰只練了丐幫的降龍十八掌,但他將這套掌法練得出神入化。
慕容復則是各門各派功夫都會,降龍十八掌也模仿得有模有樣。
如果只從理論上比較,似乎慕容復比喬峰更勝一籌,因為喬峰會的慕容復都會,而慕容復還會很多喬峰不會的。
但真打起來后,結(jié)果讓人大跌眼鏡:十個慕容復也不是喬峰的對手。
那為何會一萬招的人,還不如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呢?
這就要從學習的特性說起了。
03
學習中的“高原現(xiàn)象”
人的學習效果往往是呈現(xiàn)為各種曲線的,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曲線叫做學習中的“高原現(xiàn)象”。
“高原現(xiàn)象”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學習或技能的形成過程中,練習的中后期往往出現(xiàn)進步的暫時停頓或者下降的現(xiàn)象。
高原現(xiàn)象的學習曲線分為三個很不相同的階段:
第一,起始期
這個階段是練習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學習的內(nèi)容相對簡單,而且學習的人往往也擁有著強烈的興趣,因此這個時候的學習進步是最快的。
這個階段在曲線上表現(xiàn)為一個陡峭的斜率。
第二,高原期
在高原期,練習會有一個明顯的暫時停頓。
這個階段不僅進步緩慢,而且練習相當枯燥,因為需要不斷地重復卻又沒有什么正向反饋,于是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對學習的興趣就喪失了,開始半途而廢。
這個階段在曲線上表現(xiàn)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
第三,突進期
突破了高原期后就進入突進期,隨著學習次數(shù)的增加,掌握情況會再次增加,只是進步相對開始時會稍微慢一些。
這個階段在曲線上表現(xiàn)為繼續(xù)上升,但上升的斜率相較于起始期會平緩些。
高原現(xiàn)象在學習中是很常見的。
例如,練習跑步時,開始稍微練一練,跑步速度和跑步距離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但之后就仿佛停滯不前了,即使繼續(xù)努力也收效不大。
練一萬招的人就像跑步一樣。
每一招剛開始練的時候,很快就能像模像樣,但隨著他練習的深入,就會遇到每一招的“高原期”了,這時就不會很快有進展了,可能練習后一點進展都沒有,甚至有時還會倒退。
因此,練一萬招的人往往耐不過枯燥的高原期,而是選擇去練另一招,遇到高原期后又再去練下一招。
但不幸的是,任何一個技能(武術的招式也好、樂器的彈奏也好、還是語言的學習也好),真正的掌握都是在高原期之后的突進期發(fā)生的。
所以,練一萬招的人其實連一招都沒能真正掌握。
“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就不同了,他能練習一萬遍,說明他很大概率已經(jīng)通過了高原期,并且在突進期也深入很遠了,更可怕的是他還在不斷地精進。
如何能夠通過高原期?這里就要講到一個概念,叫:刻意練習。
04
哪有什么天生高手?不過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刻意練習,不能重復地做過去一直在做的、自動完成的動作。而是要建立一套反饋體系,幫助我們做到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有一本很著名的書,書名就叫《刻意練習》,可能你也看過。書里介紹了 3 個建立反饋的方法,特別生動形象。
第一個建立反饋的辦法,我們稱之為音樂模式。
鋼琴水平是怎么練出來?我身為一個外行,認為肯定是對著琴譜彈唄??汕僮V可能早在幾百年前就寫好了,所以鋼琴家們不斷練的是什么?是鋼琴的演奏表演的能力,練的是手法、是節(jié)奏。
鋼琴家們會用錄音,發(fā)現(xiàn)練習中的錯誤,然后糾正。刻意練習中的音樂模式,就是把這一小段琴譜,切割成一個個小段,每個段落循環(huán)練習。
還有哪些能力,是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演講能力。
你必須要能站在臺上張口去講,講完每一場,結(jié)合大家的反饋做出調(diào)整優(yōu)化。
甚至架個攝像機,把你演講的過程拍下來,然后你一看視頻回放,發(fā)現(xiàn)——
我的腿為什么一直在顫抖啊……
我的身體怎么一直往后躲啊……
我怎么說了那么多“然后”啊……
這些是平時感覺不到的,就必須通過觀察和反饋,不斷糾正。發(fā)現(xiàn)了不足怎么辦?下次再講,再錄一遍,不斷重復這種練習。
一次次,一段段提高能力,你的水平才會真正的提高。
演講、唱歌、表演……這些技能只有借助音樂模式的反復訓練,才會變成你的能力。
第二個建立反饋的方法,叫做國際象棋模式。
簡單地說,在這個模式下,能力是可以通過找到對手、學習高手來獲得的。以下棋為例,人類學習下棋,水平提升的快慢,很多時候取決于陪練的水平。所以,研究高手的棋譜,是棋手們常用的訓練方法。
比如辯論這種能力,如果沒有對手跟你真刀真槍地戰(zhàn)個痛快,可能很難練出來。
再比如說商業(yè),也是當你找到了對手、甚至是宿敵,你才能被激發(fā),真的頓悟。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經(jīng)常在說百戰(zhàn)歸來再讀書。你只有在戰(zhàn)爭中,才能學會戰(zhàn)爭。
第三種建立反饋的模式,體育模式。
體育模式需要我們對單項技能反復練習。比如說游泳,有個運動員非常厲害,叫菲爾普斯。
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菲爾普斯都是世界上游泳最快的人之一了,還有人有資格做他的教練嗎?
如果沒有的話,那奧運冠軍豈不是都沒有教練?但真相是,不論一個運動員多么厲害,旁邊都要有個教練。
既然教練的比賽成績不如運動員,那他們的工作是什么?是基于運動項目的方法論和訓練產(chǎn)生的反饋體系,來幫助運動員不斷提高。
踢足球時,什么位置的任意球要怎么發(fā)?長跑或短跑時,每個階段的步子邁多大?騎自行車時,什么時候站著什么時候趴下?所有運動項目的背后,都是行之有效的邏輯和方法。
不是去跟游泳最快的人學游泳,而是要在單項上,用專業(yè)方法訓練自己,借助教練的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給自己反饋,這是體育模式給我們的啟發(fā)。
05
寫在末尾的話
練一萬招的人,聊起來可能會像是一位武林高手,但動起手來可能連一位只會蠻力的莽夫都打不過。
很多人號稱自己有 10 年工作經(jīng)驗,其實,他只是把 1 年的工作經(jīng)驗,重復了 10 次而已……
重復,不帶來進步,真正的進步,來自“刻意練習”。所謂的“刻意練習”,是因為不斷反饋、調(diào)整,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有進步。每個領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刻意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在 AI 時代,很多我們曾引以為傲的能力,被“初生”的人工智能碾壓,這也讓我們變得愈發(fā)焦慮和不安。
但每個時代都不乏“天才”,當下更是如此。找到你的激情和夢想,擁有百折不回的堅毅,掌握刻意練習的方法……
然后,千萬千萬記住,還有勤奮、可怕的勤奮,甚至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這樣,你會離目標更近一些。
參考:
1.《李小龍:我不怕練一萬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YouCore王世民
2.《刻意練習的3種模式,很多“天才”不過是找對了方法》,woshiPM,抹茶星冰樂
特別推薦一個分享架構(gòu)+算法的優(yōu)質(zhì)內(nèi)容,還沒關注的小伙伴,可以長按關注一下:
長按訂閱更多精彩▼
如有收獲,點個在看,誠摯感謝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21ic獲得授權后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