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將是工業(yè)控制系統(tǒng)中的核心力量
(文章來源:IT168)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英文稱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簡稱PLC(本文在后續(xù)一律簡稱PLC)是帶有模塊化組件的小型工業(yè)計算機,旨在自動化定制控制過程。我理解的控制過程就是通過程序對物理設備進行控制的過程,而這個程序就是通過邏輯表達的形式實現的(梯形圖或其他PLC編程語言)。在PLC內部,將真實物理設備通過一個符號或字符串進行邏輯表示,因此編寫的程序就是對這些邏輯進行編程和組合、循序控制的過程。這個控制過程是可編程的,可自定義的。因此稱之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
PLC一直在發(fā)展中,至今尚未對其下最后的定義。國際電工學會(IEC)曾先后于1982年11月、1985年1月和1987年2月發(fā)布了PLC標準草案的第一,二,三稿。在第三稿中,對PLC作了如下定義: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tǒng),專為在工業(yè)環(huán)境下應用而設計。它采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zhí)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過數字的、模擬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删幊踢壿嬁刂破鳎≒LC)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都應按易于與工業(yè)控制系統(tǒng)形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在工業(yè)控制系統(tǒng)領域內,工業(yè)生產環(huán)境的物理機器和生產線通常由硬件PLC控制,這也被認為是當前最優(yōu)化的解決方案并以此驅動工業(yè)自動化進程多年。為了更好地理解PLC的目的,讓我們看一下PLC的簡史。
工業(yè)自動化在PLC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在20世紀早期到中期,工業(yè)自動化通常使用復雜的機電式繼電器電路來實現。機電繼電器是一種電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統(tǒng)(又稱輸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統(tǒng)(又稱輸出回路),當輸入量(如電壓、電流、溫度等)達到規(guī)定值時,使被控制的輸出電路導通或斷開的電器。但是,通過繼電器這種架構制造簡單的自動化所需的繼電器、導線和空間的數量都存在很多問題。一個簡單的工廠控制過程的實現就需要成千上萬的繼電器!如果邏輯電路中有什么東西需要更改的話,那更是災難性的。
1968年,第一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問世,取代了工業(yè)生產中復雜的繼電器電路實現的工業(yè)自動化控制。最開始提出明確想法的是美國通用公司。在1968年的時候他們想要一臺可以取代繼電器控制的裝置。次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為通用公司研制出了第一臺可編程控制器PDP-14,并且試用成功,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臺PLC。到70年代后期,PLC開始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運行速度快速提升,小型化也有實質性的進步。
80年代初開始在西方國家廣泛應用,并快速成長,那段時間可謂是PLC的黃金時期。之后又發(fā)展了大型機和超小型機。到21世紀,PLC規(guī)模不斷擴大,I/O點數增加,多CPU并行工作,大容量存儲,高速掃描等,模塊化、標準化成為主流,成本大幅度縮減,應用更加廣泛。
PLC的設計可以讓熟悉繼電器邏輯和控制原理圖的控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能夠輕松編程。其中最初始的實現就是梯形圖邏輯,該邏輯被設計用來模擬控制電路原理圖。梯形圖看起來像是控制電路,其中電力從左到右通過閉合觸點來激勵繼電器線圈。
PLC是為了應對機電繼電器復雜的機器控制而開發(fā)的。目的是開發(fā)更靈活的控制系統(tǒng),減少機器停機時間,并用這種新設備執(zhí)行邏輯功能。從PLC開發(fā)出來到現在,確實也達到了最初設計和開發(fā)的目的。PLC已經在工業(yè)自動化領域默默奉獻了有幾十年的歷史,即使在對安全至關重要的應用中,它們也已經實現了對機器進行控制的可靠性。以至于幾乎所有的現代工業(yè)自動化的控制器都是由PLC實現,在工業(yè)環(huán)境下,PLC幾乎無所不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