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手機報在線)
盡管現(xiàn)在的生物識別身份認證技術還無法完全取代掉賬號和人工密碼設置為基礎的身份認證技術,不管是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體態(tài)識別等,在初始設置時,都需要首先進行最優(yōu)先級的人工密碼設置。
主要的原因是相比賬號和密碼輸入來,其它生物識別的外掛模組,不管是硬件或軟件,都很容易損壞或失效,修復的周期與成本都很高,并且還因為生物識別技術是個動態(tài)的統(tǒng)計比對數(shù)據,不但不能進行帳號確認,也不可能進行原始的信息重置。
所以,不管現(xiàn)在的生物識別技術如何標榜自己比賬號和密碼更安全、更快捷,沒有傳統(tǒng)賬號和密碼認證技術的缺點:特定持有物容易丟失、被盜,而特定知識則存在記憶上的問題:密碼太復雜,容易遺忘;密碼太簡單(如:生日、電話號碼等),則容易被破譯和猜測等等,生物識別技術在目前的條件下,還只能是在日常操作過程中,起到替代賬號和密碼輸入的動作,并不能成為硬件的最終信息認證技術,完全取代掉賬號和密碼人工輸入。
不過,生物識別技術還是在進行替代賬號和密碼輸入時,與這種較為麻煩的身份認證技術相比還是省事很多,可以在設置完成密碼輸入替代后,只要進行賬號確認,就能讓生物識別模組自動運行識別,不需要額外的人工記憶、人工輸入與設備比對。
特別是在蘋果把生物識別商用化在智能手機上后,生物識別行業(yè)從一個專業(yè)的垂直領域小眾應用產品,變成了消費類大宗采購商品。隨著生物識別產品的商品性質改變,生物識別的整個產業(yè)鏈也幾乎全部重新洗牌,并引起了整個制造業(yè)和資本界的深度介入,成為近幾年來全球范圍內的重要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
在全面屏顯示技術出現(xiàn)之前,智能手機的生物識別功能,主要以蘋果引領的指紋識別技術為主,另外在市場上還有一定影響力的,就剩下三星的虹膜識別技術了。由于蘋果和三星是與供應商共同開發(fā)自己的生物識別產品,并且并沒有開放自己的供應鏈,所以除這兩家之外的智能手機品牌,只能等產業(yè)鏈拆解蘋果的產品,并學習其設計與制造經驗后,推出各自的產品來。
實際上,蘋果推出電容式指紋識別產品之前,三星很早就是光學式指紋識別手機在市場上銷售,不過三星的光學式指紋識別產品由于用戶體驗并不佳,加上在UI深度配合方面,也得不到谷歌的支持,一直沒有在行業(yè)中推廣開來。三星后來推出的虹膜識別產品,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并沒有在行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最終給蘋果的FACE ID給打敗。
當三星學習蘋果推出前置式電容指紋識別手機時,其它品牌為了更快的適應指紋識別在手機上的應用,則采取了成本及實現(xiàn)難度較低后置電容式指紋識方式,快速讓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在智能手機里普及開來。
得益于中國內地手機品牌的集中爆發(fā),中國國內的生物識別產業(yè)鏈也快速的成長起來,并迅速成為除蘋果外的最大生物識別量產基地,并把電容式指紋識別的使用成本,降到了不到蘋果產品的十分之一,給生物識別技術在全球消費類市場上的普及,在產能和成本上都提供了足夠的條件,從而把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進一步往智能手機以外的行業(yè)緩慢擴散。
等到蘋果開始研發(fā)全面屏顯示技術的手機,在新一代手機上放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時,中國國內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與市場已經高度成熟,產能也開始出現(xiàn)過剩狀態(tài),電容式指紋識別的產品形態(tài)也出現(xiàn)了前置蓋板式指紋識、前置蓋板下指紋識別、后置指紋識別以及側面蓋板式電容按鍵指紋識別等。
蘋果在新一代全面屏手機上采用了新的3D光學人臉識別技術,來替代原來的前置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把3D光學識別模組與傳統(tǒng)的前置攝像頭和距離、環(huán)境光傳感器等,集成在一個模組里面,實際了除3D光學識別模組區(qū)域外的所有前面板部分都是顯示區(qū)的效果,把顯示面板的顯示面積做到了最大化處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