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機器人將推開機器人覺醒的未來之門
(文章來源:億歐網)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Hod Lipson提出,機器將會有自我意識,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只不過“這件事情將在10年之后發(fā)生,還是100年之后發(fā)生”,科學家本人也不知道。
我們知道,以往在設計機器智能系統(tǒng)的時候,技術人員總是會試圖讓它們模擬和還原人類的行為。于是我們看到,機器在copy人類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看、如何下棋,甚至還會像人一樣控制肢體來上一段花式體操。看起來,似乎機器的能力已經比絕大多數(shù)普通肥宅要強的多了。但為什么小說和電影里那么多牛氣沖天的機器人,生活中卻一個也沒有呢?
別說對著人類突突突的機器人軍團了,想花錢找個機器人管家替我擦桌子洗碗整理家務,都常常被科普“想太多。而這都源于機器人的自我意識缺失。它只能完成人類告訴它的事情,并且還十分費勁。至于強智能系統(tǒng)需要的自我模擬、自我建模,更是遙遠的天方夜譚。
怎么現(xiàn)在突然就說機器人要產生自主意識了?乍聽之下簡直震驚我全家,接下來是不是該組織人類反抗軍了?咳咳,抱歉剛看完《終結者》后遺癥有點大。關于機器人覺醒,或許要從其最新的成果——仿生群體粒子機器人說起。和人們想象中擁有機械身體、超智慧大腦的人形智能機器人不同,Hod Lipson所說的機器意識,很可能最先從粒子機器人集群中誕生。
今年三月,hod lipson團隊發(fā)明的新興粒子機器人登上了《自然》雜志封面,讓“機器的自我意識”出現(xiàn)了松動,這一發(fā)現(xiàn)也在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創(chuàng)新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這些由“粒子”(即圓盤狀單元)組成的機械系統(tǒng),不需要人類的強集中控制,也能依靠自主性伸縮和隨機運動完成復雜的任務;二是這種系統(tǒng)很可能產生覺知,通過思考“我為什么在這里”進而做出自我模擬、自我復制,從而可以在設備故障、特殊作業(yè)環(huán)境中順利完成任務。
聽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在松一口氣的同時也干到了一絲迷惑:這種機器人系統(tǒng)看起來和草履蟲也差不太多,并不是很有威脅的樣子,那么傳說中的“黑客帝國”到底會不會來呢?我們知道,人工智能研究是建立在人腦如何工作的基礎之上的,而意識則是其中十分高級的一環(huán)。粒子機器人集群的進步,說明機器人學來到了哪個階段呢?首先,在擔憂機器威脅人類社會之前,我們會率先品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甜蜜時刻。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前面的發(fā)現(xiàn),正在將機器能夠模擬的心智能力推向更高維度。根據(jù)目前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心智主要包括四大能力,其中視覺感知和推理能力,已經被神經網絡模型復制到了現(xiàn)實世界,計算機視覺、AI大腦正在成為新的生產力引擎。而情感和社會關系,比如不同文化圈的人類能夠感受到愛恨悲喜等相通的感情,能夠根據(jù)合作、競爭、友誼、家人等不同的社會關系來產生動機并預測行為。
后面兩種能力才是機器人和科研人員苦求而不得的高級智能。機器如果擁有它們,會發(fā)生什么呢?至少目光所能及的未來很值得心動。以粒子機器人為例,這種非常初級的“極可能擁有意識”的機器系統(tǒng),能夠帶來的社會價值都是巨大的。一方面,機器人如果能夠模擬其它的人類和機器人,那也就會啟動機器人之間的社會行為,進而可以認知環(huán)境、預測未來并主動采取行動。
如果機器某個零件壞了,它就可以自己修復,這使得機器的利用效率和適用范圍大大提升。比如工廠里的機器、家里的吸塵器等,一些部件壞掉就會讓整個機器無法運作。未來由這些納米級機器人組成的機器,就能夠不斷循環(huán),單個足見壞掉之后依然可以使用,幫助使用者不斷節(jié)省成本。
另一方面,能夠為未來科技打開新的想象空間與可能性。比如太空科技,生物醫(yī)藥等,隨著粒子機器人技術向毫米、納米級演進,未來應用到人類的血管中幫助處理病灶,亦或是在月球上機器人可以根據(jù)任務的需求改變自身的形態(tài)。任何自動化智能系統(tǒng),包括在技術瓶頸中苦尋出路的無人駕駛等,一旦它們能夠有自我意識,從毀壞中恢復,就能夠更快地改進,這都是并不遙遠得機器智能未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