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有益探索,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替代人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梢钥闯鲞@項技術是建立在視頻捕捉、音頻錄入的基礎之上,利用教學專家系統,對教學進行的定量分析。
孩子在校園生活中是否有微笑、向老師問好、主動撿垃圾、列隊整齊等良好行為,或者快速奔跑、摔跤、打架、擁擠等危險動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捕捉識別到。另外,人工智能還可以通過采集學生坐姿、舉手、站立、打哈欠等課堂行為,進行學習狀態(tài)、課堂有效性、學習興趣等相關研究。
實際上,各類視頻設備早已經布設在校園里,原本用于監(jiān)控的圖像,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就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如果說以前的監(jiān)控只是“看到”,現在運用人工智能就能夠“知道”。以前是需要人工去監(jiān)控圖像,對于一些違規(guī)行為進行識別和處理,需要保安坐在監(jiān)控屏幕前,盯著屏幕看,監(jiān)控針對的只是一些特定行為,并不針對某個特定的學生。
而現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僅可以針對某種特定行為,還可以識別某個學生的某種行為,不僅如此,運用多個攝像頭的組合,還可以將某個學生在一個時段的行為串起來,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得出更加豐富的結論。
這套系統可以通過對學生一舉一動的識別和分析,就能夠得出這個同學的全角度畫像,不僅能判斷這個學生的行為,還可以通過語言、動作分析出學生是不是認真聽講,是否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什么興趣愛好等不容易識別的信息,進而預測未來的狀態(tài)。
能否設想一下,如果這套系統得到深入應用,每個學生和教師,都會有一張人工智能繪制的全方位畫像,在現有標準下非常精準地打分,看是否為一個合格的學生和老師,還能夠預測未來學生是否能提高成績,老師能否提高教學質量。
看起來,這樣的應用令人鼓舞,但同時也讓很多人深為憂慮。學生更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被人工智能快速地打上標簽,并被預言了未來,教師也是同樣的境遇,人工智能將統治校園。歸根到底,人工智能識別行為之后的核心標準,還是人制定的,這種標準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變得更加有執(zhí)行力,所以校園人工智能系統應用效果的好壞,關鍵還是核心文化的作用,而非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