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問世,然而上世紀80年代前后個人計算機才正式進入辦公室和家庭。
當代人將電腦辦公當作尋常之事時,可能沒有人想過它的重要性如此之高,以致于忽略了它在辦公進化史上帶來的清道夫效應。
最近,一張老圖在微博上煥發(fā)第二春,它的內(nèi)容是1980年到2014年間辦公桌面的不斷變化。顯然,這張動圖的出生日期是幾年前的2014年,但放在今天,它的酷炫程度絲毫不減。從1980年到2014年,從桌上、墻上堆滿辦公用具到只剩一臺筆記本電腦加一臺智能手機,每一個強迫癥患者看完都會大呼一句“舒服了”。
與此同時,電腦從大白胖子變成了大肚能容的機器貓。它的強大讓我們事半功倍,也讓桌面告別“臟亂差”?;蛟S,叫它“清桌夫”更為貼切。
從“我”全都要到“電腦”全都要
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問世,然而上世紀80年代前后個人計算機才正式進入辦公室和家庭。對于大多數(shù)公司和家庭而言,個人計算機堪稱當時的奢侈品。據(jù)知乎網(wǎng)友回憶,1982年一臺IBM PC/XT的價格在三萬五,作為對比,當時大學畢業(yè)生的月工資只有四十多元。那么,我們可以用它來干嘛呢?簡單的文字和表格處理,玩點小游戲,當然你還能拿它來學習BASIC語言。
在當時,不止電腦是稀罕物,圖片里一閃而過的還有很多新鮮玩意兒。計算器、地球儀、影印機、傳真機,還有膠水、字典、報紙等一應俱全,不知道的以為是地理老師的辦公桌。
跟許多90后一樣,我在新世紀之后才第一次接觸電腦,“乳白色”“碩大的機身”“可以摳出鼠標球的鼠標”等構成了我對電腦的初次印象。但實際上,現(xiàn)代筆記本電腦在80年代便已經(jīng)問世,且不止一款,IBM和東芝等時常爭一爭“筆記本之父”的名頭。
筆記本電腦的出現(xiàn)可以說讓電腦第一次“兼得魚和熊掌”,它的體積更小,但性能并不差(有一說一,比同時期臺式電腦還是差許多)。如被國內(nèi)許多媒體公認的全球第一款筆記本——東芝T1100,1985年出生的它擁有旁人羨慕的身材,三圍為12×2×11英寸,整機重量約為6.8千克。這臺電腦搭載9英寸單色顯示屏,裝有MS-DOS操作系統(tǒng),提供82鍵鍵盤,搭載不到1MHz的Intel 8086處理器,內(nèi)置3.5英寸720KB硬盤、512KB的RAM。
為了達到便攜的目的,當時的電腦廠商不得不在處理器和電池上做出妥協(xié)。但初代筆記本電腦們承擔了開疆拓土般的重任,為筆記本電腦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與之對應的是,筆記本電腦的出現(xiàn)讓辦公環(huán)境煥然一新,多出來的空間可以堆放更多辦公用品,因此從圖中可以看到80年代的辦公桌其實并沒有清爽多少。打印機、地球儀和字典這些用品仍舊存在,不過文件已經(jīng)可以用Word文檔來存放,由紙質(zhì)變成數(shù)字格式。
在世紀之交,我們熟悉的Word、Exel和PPT辦公三件套開始制霸辦公軟件領域。同時,電腦郵件在線傳輸?shù)玫娇焖倨占?,讓傳真機瀕臨退休邊緣。紙質(zhì)文件的減少,不僅意味著辦公桌不再被各種紙張堆滿,同時還令人員溝通、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畫質(zhì)更好且更便捷的數(shù)碼相機此時也在興起,膠卷相機逐漸被取代。兩者相加,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說,是對全球環(huán)保事業(yè)的貢獻。
進入到新世紀,電腦的性能和功能實現(xiàn)兩開花。我們可以在電腦上玩畫面精美的游戲,也能快速處理工作內(nèi)容。圖片中,記錄本、工具書和地球儀等,答應了筆記本電腦“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的口令后,被吸進了屏幕里,化成維基百科、谷歌地球等電腦軟件(一定程度上,谷歌等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的崛起也是電腦發(fā)展和普及的超級受益者)。在這個時代,人們用大量軟件來干以前硬件干的事情,而且效率噌噌往上升。
到了2005年左右,電腦行業(yè)邁入高速路,尤其筆記本電腦開始改頭換面,以往“黑粗厚”的形象不再,邊框更窄、屏幕更寬廣的形象已經(jīng)很接近現(xiàn)在的筆記本產(chǎn)品,成為辦公桌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