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飛手能賺多少錢?為何輕松又賺錢?
IT行業(yè)一直是360行中最具革命精神的領域,隨著生產工具的日益改進,生產者的職業(yè)身份也在推陳出新,“Tech新人類”用效率碾壓傳統(tǒng)產業(yè),用智慧重塑生產關系,更是用多元化文化打開未來想象之門。南方都市報推出“Tech新人類”系列專題,從這些新誕生的職業(yè)一窺未來之路,也許它們在野蠻生長中百無禁忌,有時觸碰底線,遭遇冷眼與質疑,甚至敵意,但歷史的巨輪總能走向修正、融合、深化,并走入未來。
如果你在荒郊野嶺外看到一個身著便裝、全身曬成純巧克力色、手持一個遙控器遠眺著前方———這大概就是一個無人機駕駛員(俗稱“飛手”)。相比于廠商們在CES、IFA等消費電子展各種光鮮亮麗的酷炫表演,職業(yè)飛手們的工作環(huán)境卻一般在人煙之外。
雖說隨著無人機的大熱,無人機飛手也成為一個新的“金飯碗”,但實際上,與國內2016年預計40萬的無人機銷量、10萬左右的從業(yè)人士相比,獲得AOPA、ASFC、UTC等頒證機構合格證書“持證上崗”的飛手加起來也不到1萬人。
一面是熱血的朝陽產業(yè),一面是蠻荒的行業(yè)生態(tài),作為一個帶電的高速飛行機器,安全隱患一直是無人機繞不開的話題,而飛手們也如散兵游勇般各自開疆拓土。記者近日分別在廣州、深圳以及湖南郴州等地實地走訪航拍、電力巡檢、植保等領域的不同飛手,借此管中窺豹,了解無人機如何從一個“玩具”,變成一個科技產物,進而變成一個職業(yè)。
航拍核心在于“拍”藝術價值不被定價阿沙從廣州美院畢業(yè)一直做平面攝影,四年前用運動相機,自己組裝無人機,后來隨著整機品牌的誕生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做航拍,他約記者一起到廣州塔補拍一段鏡頭,這也是廣東企業(yè)宣傳片最常用的鏡頭。
小白亂了安全規(guī)矩
職業(yè)人反而不好做事早上七點天才剛亮,記者與飛手阿沙一行就到了廣州塔下。“早上8點-10點是光線最好的時候,能趕在這個時間點拍攝最佳。”阿沙如是表示。團隊里還有一個云臺手,一個助手負責設備,以及一個協調人,這是他們每次出任務的標準模式。
到了塔頂,裝備完素材就開始工作。阿沙手持遙控器控制一臺inspire1RAW上天,另一個云臺手控制鏡頭角度,調整天線保持信號通暢,阿沙盯著云臺顯示屏了解鏡頭效果,云臺手則看著無人機的去向,時不時為阿沙匯報其方位。幾分鐘后一條片子拍完,阿沙喊了一聲“cut”,飛機返航,助手快速換上新電池再出行。因為無人機上天的視角跟肉眼不同,阿沙他們不會提前規(guī)劃路線,需要連拍幾次,第一次試飛,最后還要一次補拍。
拍完廣州塔“環(huán)繞”,一行人又前往花城廣場拍攝廣州塔中景。這時候廣場出現一個小插曲:一個保安注意到一位父親帶小孩玩大疆精靈4,便跑過去告知廣場不允許操控飛行物體,勒令其馬上降落,而慌張的父親手忙腳亂一通操作反而讓飛機越飛越高,最后墜落到馬路對面。
阿沙瞟了一眼說,老是有這樣沒有安全意識的小白亂飛導致真正做事的人更難做。“之前燈光節(jié)就有個精靈3直接撞上西塔,在目前沒有相關法律的情況下,上面要求一刀切不準飛在情理之中,畢竟這東西還是有一定危險性,容易傷到人。沒玩過遙控飛機還是別隨便玩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