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憂慮人工智能究竟會不會搶奪人類飯碗的問題從未停止過。機器人可從事具有高度危險性、重復性的工作,而在眾多行業(yè)里使用機器人比例較高的則是制造業(yè)跟物流業(yè)。
其中,無人工廠便是一個充分展現(xiàn)高度智能化的場域,但即便無人工廠遍地開花,國外研調(diào)機構卻仍相當看重人類的工作能力,認為唯有機器與人之間的通力合作,才能創(chuàng)造更高的價值。
鴻海近年加速布局機器人生產(chǎn),目前已有5座無人工廠可做到「關燈」生產(chǎn),而和大也預定在嘉義規(guī)劃無人化新廠,封測大廠日月光也宣示加速推動自動化技術,要朝無人化工廠目標邁進。
大廠的目標其實有志一同,都是希望藉由機器人的進駐降低生產(chǎn)在線的人力,甚至達到從原料進出,一直到生產(chǎn)完成輸出產(chǎn)品的整個流程皆由機器控制。
網(wǎng)絡上一支名為「BMW無人工廠」的影片更是讓所有人真實體驗到機器人大軍所帶來的震撼。影片中,有超過95%的工作都是機器人來執(zhí)行,從無到有,全靠一只只機械手臂在工廠中穿梭。
除了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外,機器人所帶來的工作效率幾乎翻倍成長,大陸一家生產(chǎn)水餃的工廠,原先擁有200個員工,如今透過全自動化生產(chǎn),員工已不到20人,不但工廠可以24小時運行,效率更因此提升90%。那么,是否代表未來工廠都應該效法導入全自動化的生產(chǎn)模式?
研調(diào)機構Gartner副總裁David Cearley分析各項新興科技和策略發(fā)展長達12年之久,近日他接受采訪時表示,面對機器人浪潮,他反倒認為,與其讓機器大軍單打獨斗,倒不如讓人類與機器通力合作,其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效益遠比任何一方獨自完成更要來的高。人類與機器不是競爭關系,而是互補、合作的伙伴關系。
David Cearley不否認機器會取代人類這項趨勢,也不否認無人工廠為制造業(yè)帶來新的變革。但他認為最好的運行模式,仍是人類與機器缺一不可。關于人工智能的話題,市場關注的方向應非究竟會不會取代人類、或是哪里些工作會被取代,而是認真思考人工智能該如何幫助人類做得更好。
他以醫(yī)療場景做為例子,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在診斷過程提供建議,或是協(xié)助醫(yī)療人員更快地找出病因,但最終的診斷結果仍需由醫(yī)師來執(zhí)行。另外一個場景則是在物流業(yè),在亞馬遜(Amazon)的物流倉庫中機器人的任務是撿貨與運送,但最后一步包裝的工作則仍由人類完成。機器人可以提升效率,但人類卻可以有更多彈性去完成更具價值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