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研發(fā)的第三代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作為新華社第一個機器人記者,用英語采訪了美國《連線》雜志聯合創(chuàng)始人Kevin Kelly,完成了全球首次由機器人對人類科技大咖的專訪,盡管對話過程中還帶著一絲生澀,但采訪視頻在社交媒體傳播后,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面對這樣的熱點事件,媒體的報道也撲面而來,話題性無非在于“機器人正在開始取代人類工作”這樣的敏感點,事實上,機器人幫助人類分擔工作的情況早已屢見不鮮,智能寫稿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服務員等也被人熟知。那為什么這次機器人采訪引起了這么大的波瀾呢?
很簡單,因為記者的采訪工作并不是簡單的信息整理和機械傳遞,而是一項被普遍認為相對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是一項需要通過溝通才能達成的工作目標。
這次采訪還有著另一方面的意義,因為采訪的對象是世界著名的網絡文化觀察家Kevin Kelly。作為《連線》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失控》、《必然》等書的作者,凱文凱利可謂是當今世上對互聯網哲學最具前瞻性思考的觀察者之一。他很早便在《失控》書中提出了機器將逐漸變得生物智能化的觀點,而此次能夠面對機器人的采訪,也可以說是他曾經對人工智能的猜想正在逐漸走向現實。
在這次跨洋的采訪對話中,佳佳穿著中國傳統服裝,身體面容看起來也與真人無二,采訪中她會向面對凱文凱利眨眨眼睛,對于凱文凱利對她提出的問題,她也在思考過后努力回應。當然,客觀的說,暴露出的問題也很明顯,對話略顯生硬,表情過于機械,問題回答不過完整等因素都讓她看起來和真人采訪有著很大差距。但凱文凱利仿佛有著十足耐心,不緊不慢的和佳佳進行溝通,他十分看好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同時也對佳佳這個機器人小姑娘展現出極大興趣。
凱利問及中國長城的位置,佳佳回答說:“中國”。
佳佳提問道:“你喜歡我嗎?”
Kelly沉默幾秒后,回答:“是的。”
佳佳:“我也這么想。”
Kevin Kelly問佳佳的年齡,佳佳神態(tài)變得天真:“這是一個秘密”。
通過以上對話,可以看出,佳佳對于長城所在位置的回答明顯不夠準確,而這一原因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討論。據網易智能報道,采訪結束后,機器人佳佳被送回了學校去繼續(xù)磨煉她的語言技能,因為她在Skype面試過程中連一些基本的單詞和詞組都說得不太流利。而且佳佳無法回答有關字母表中字母數量的基本問題,也無法描述與她交談的美國記者。
佳佳的負責人陳小平表示,盡管機器人佳佳在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上失敗了,但她仍然有一些問題回答得不錯。當然,也有觀察者表示,現階段機器人佳佳的這種采訪機器人上毫無實際意義,就像蘋果的Siri或亞馬遜的Alexa一樣,只是簡單的智能語音助手功能,和真正意義上的可替代人類工作的智能機器人相比還相差甚遠。
新聞背后是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思考。從機器人下圍棋到機器人采訪,關于人工智能發(fā)揮人腦左右的新聞越來越頻繁的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的加持下,機器人被賦予更高的智慧,幫助人類完成更高難度的工作。只是人工智能逐漸發(fā)展,會不會徹底替代掉一部分人的工作呢?
谷歌首席科學家Yoav Shoham認為,未來人與機器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例如現在機器設備是手機、電腦等,但未來我們可能會有一些人腦與機器、人腦與計算機的一些交互,有一些芯片可以植入到我們血管當中,人和機器可以融為一體,因此不存在機器會取代人的一個過程。
“我們之所以是人而不是機器,我們也是為之自豪的,因為我們能夠思考、能夠理解,我們有我們的感知能力,我們有感覺,我們有意識,我們有自由的意志,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優(yōu)點,這點也是不能被機器所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