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ebble終于公布了它拆分變賣、關閉公司的消息。作為Pebble公司的潛在買家之一,我從Pebble提供的公司財務數據和運營數據中看到了一個血淋淋的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樣本。其實Pebble不是第一個倒下的,接下來還會有更重磅的智能硬件公司倒下。
問題出在哪?
1、很多歐美智能硬件公司遠離中國這個供應鏈中心、制造中心,造成研發(fā)效率低下,成本控制能力差。我常常舉例說小米手環(huán)的電池5元人民幣,但是Fitbit電池1.5美元的例子,其實遠遠不止于此,無論開模具,還是試產,遠在硅谷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老大們,根本不知道深圳的工廠和供應商那里發(fā)生了什么。
這個問題我分享過很多次,在此就不多說了;這是亞洲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抓住。為什么?請看第2點。
2、很多中國智能硬件公司缺乏創(chuàng)意和產品定義能力,靠研(shan)究(zhai)歐美同行的東西,一不慎就學(chao)習(xi)錯了對象,掉進了同樣的坑里。
曾經有一家跑步App公司學(chao)習(xi)Jawbone UP智能手環(huán),結果Jawbone產品本身就有非常多的問題,返修很嚴重,這家App公司的手環(huán)抄得苦不堪言,就此草草收尾。
我最近又聽到一些創(chuàng)業(yè)團隊老大說,“咱當年也做過硬件”,“現(xiàn)在還具備做硬件的能力”云云,我都當作沒聽到。連抄都不知道找對的抄,可見你差到什么程度。無知者無畏。
Pebble是被其它創(chuàng)業(yè)公司抄死的嗎?不是。
深圳有大量非常有經驗的硬件團隊,他們識貨、勤奮、技術扎實,以所謂的2-8定律,做到國外產品80%的功能、卻只有國外產品20%的定價,山寨機時代,屢試不爽,無往不利。
我曾經度過了十年的這個殘酷的戰(zhàn)場,在暗無天日的產業(yè)界里,無論你出什么功能,都會被別人抄襲,抄襲者不僅有產品制造工廠,還有芯片設計公司,因為IC公司可以做turnkey,做更大規(guī)模的復(chao)制(xi)。
然而,世界變了。
3、消費升級的世界,需要品牌+性價比+洞悉消費者需求。
你可以感受到,喬布斯去世后的這些年,手機產業(yè)仿佛又回到了蘋果手機沒有發(fā)布前的諾基亞時代,每家手機公司只有緩慢的進步(“微創(chuàng)新”)。
大家沒有了學習的對象,對于變化太大的新功能沒把握,都不敢賭,賭輸的代價可能是幾百億的公司崩潰。高通、Google雖然有錢,但是它們缺乏喬幫主整合各類技術創(chuàng)新、洞悉用戶需求的超強能力。
Pebble死于什么?Pebble并不死于歐美公司常見的成本控制問題,相反,我驚訝地看到它非常強悍的BOM表,物料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其實,Pebble最大危機來自于太遲意識到產品定義出了問題。
我曾經問Pebble創(chuàng)始人Eric:你知道要轉向運動品類嗎?他說:我知道,但是要下一代產品。我說:你遲了。他已經沒有機會翻盤。他的前路已經站著不但精準定義產品、而且賣得很便宜的對手。
今天,Pebble之死,提醒我們:硬件創(chuàng)業(yè)盡量離供應鏈和制造中心近一點兒;招募扎實靠譜的硬件團隊很重要,但抄襲歐美的時代過去了,抄無可抄,不要再抄;建立自己挖掘消費者需求的能力,這比什么都重要。
一起努力吧。在沒有喬布斯的時代,我們只好微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