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的電子皮膚。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的厚度只有3微米,與人類皮膚能夠達到近乎完美的融合。此外,研究人員在電子皮膚中加入了一種有機高分子發(fā)光二極管(PLED),使得這種超薄的電子皮膚轉化為“電子顯示屏”,并讓它看起來像一個紋身。
盡管這種新型皮膚目前只能測出用戶的血液氧濃度,不過,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下一步研發(fā),他們希望這款皮膚在未來可以實現(xiàn)讓用戶得知自己的健康數(shù)據(jù),讓工人查看圖表等功能。屆時,電子皮膚這種無縫穿戴技術就可替代當前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技術了。
電子皮膚是一項頗為有趣而且重要的技術,在醫(yī)療、科技、智能等領域都有不少用途??梢哉f,電子皮膚的潛力極大。不過,目前這項技術仍處于初級的試驗階段,尚不能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應用。
電子皮膚在醫(yī)學領域作用重大,皮膚移植、制作假肢都需要
電子皮膚,是一種可以讓機器人產生觸覺的系統(tǒng)。其結構簡單,可被加工成各種形狀。能像衣服一樣附著在設備表面,能夠讓機器人感知到物體的地點和方位以及硬度等信息。電子皮膚能夠模擬、還原甚至取代機體皮膚。正因為這些特性,電子皮膚在諸多領域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想到的就是醫(yī)療方面。因為人體的皮膚一旦損壞便不可修復。在古時的亞洲和歐洲,有“割肉補瘡”的方法來修復皮膚損傷,并持續(xù)了2500年左右。但是,當年的醫(yī)療和麻醉水平都極為落后,對于患者來說,無異于在接受一種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