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隨著物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臉識別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當前,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到了尋親中來。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在海關、火車站這些地方,經常會用到人臉識別系統(tǒng)。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情也用到了它。只不過這件事比較特別,不是用來識別犯罪分子的,而是用來尋親和找人的。
“來了!來了!”3日下午,當一輛救助車駛入綠園區(qū)寧靜二胡同路口時,目不轉睛盯著路口的一位中年人向等待在市救助管理站大廳的幾位家人激動地喊道。這位中年人叫王寶軍,救助車上載著的正是他走失17年的親人王福。王福成為我省第一例通過高科技人臉識別技術尋親成功的人?!笆俏掖鬆?大爺……”看到王福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攙扶下走下車,王寶軍第一個沖上去,拉起老人的手,聲音早已哽咽,一家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17年前,聾啞人王福為貼補家用外出務工,但事與愿違,錢沒賺到,還與同鄉(xiāng)走散,身無分文下以乞討為生。其家人曾先后到長春、松原、乾安等地,通過向公安部門求助、刊登尋人啟事等多種方式尋找他的下落。時至2009年2月,王福憑著不多的記憶一路摸索乞討來到長春,被該市凈月派出所巡邏民警發(fā)現(xiàn),送入市救助管理站。此時,距離王福走失已過去5年時間,在風雨漂泊、居無定所的日子里,其智力也出現(xiàn)問題,無法正常交流,也無法提供身份和詳細家庭地址。
為了給王福提供更好的照顧,市救助管理站將老人送往綠園區(qū)至愛老年護理院進行長期托養(yǎng),并為其辦理臨時戶口和尋親登記,推送至全國尋親網等平臺。去年5月,市救助管理站開展專項行動,通過全國救助系統(tǒng)和公安部門提供的戶籍系統(tǒng)對站內滯留的受助人員進行查詢,并及時通過指紋、體貌特征等線索查詢比對尋親信息,來加大尋親力度,拓寬尋親渠道。
2020年5月,長春市救助管理站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全國救助系統(tǒng)和公安部門提供的戶籍系統(tǒng),利用指紋、體貌特征等線索,對站內滯留受助人員加大尋親力度,拓寬尋親渠道。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1月26日,管理站在市和平大街派出所幫助下,用人臉識別技術比對成功,確認王福是吉林省長嶺縣巨寶山鎮(zhèn)走失人員,并在2月1日與其家人取得聯(lián)系。至此,王福已離家17年之久。
個名叫萬少東的中年男子,找到深圳警方,希望警方能夠幫他,找到失散二十年的孩子。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請求,希望警方能夠動用人臉識別系統(tǒng)。尋子最有依據的還是DNA鑒定,因為親緣關系都是唯一信條。人臉識別找到的都是大致相識,根本無法判定親緣關系。但是團聚的日子沒過多久,女兒萬燕和兒子萬雙建,原本好好地在門口玩耍著,突然就不見了。萬少東發(fā)動身邊所有的朋友去找孩子??墒嵌鄠€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找到孩子。為了專心找孩子,
人像比對找到的人叫羅小定,羅小定對認親這件事卻非常抵觸,拒絕采血,還說即便找到了親生父母,他都不會改姓兒,寧愿跟著養(yǎng)父母生活。羅小定,二十三歲,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人,家里有姊妹六人,他是唯一一個兒子。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養(yǎng)父母領養(yǎng)回來的孩子,而且他還有個外號兒叫萬三。這個外號沒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因為養(yǎng)父母買他的時候,花了一萬三。這讓羅小定整整記了二十年,羅小定一直以為,自己是被親生父母賣掉的,所以不愿意跟親生父母相認。
雖然找到了兒子,但是在萬少東心里,始終還有一個痛,那就是女兒至今下落不明。以前孩子丟了,給人的感覺,那就是人海茫茫分隔一輩子的事,可如今不一樣,各種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誰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出現(xiàn)新的技術手段,讓尋親不再是一件那么難的事,我們也希望,所有與親人失散的家庭,都能夠早日團聚。
小編相信,在未來,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人臉識別技術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