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萬向收購A123,對于萬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萬向收購A123將對中國電動車行業(yè)有較大觸動,但是,至少在五六年內,萬向都不會超越A123的現(xiàn)有技術,萬向在市場定位、技術消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萬向集團收購A123已經獲得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的批準,但仍需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審查和批準,萬向集團買來的是餡餅還是陷阱,仍需時間驗證。
2012年12月11日,萬向集團收購美國A123系統(tǒng)公司(下稱:“A123”)獲得了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的批準。下一步只等美國外資審查委員會關于美國國家安全的審查通過。
根據(jù)A123公布的萬向收購協(xié)議公告,萬向將收購A123旗下除涉及軍方訂單外的所有技術、資產、產品和客戶合同以及其在中國的制造業(yè)務。
A123作為美國專業(yè)開發(fā)、生產磷酸鐵鋰電池動力電池的高科技企業(yè),一度曾是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明星。在2009、2010年兩年間,獲得的美國新能源政策扶持貸款就高達2.5億美元,相當于美國新能源政策扶持貸款的1/10。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yè)研究員蕭函認為,如果此次萬向成功收購A123,萬向在動力電池研發(fā)制造方面將獲利,國內動力電池領域,例如比亞迪(20.01,-0.34,-1.67%)等傳統(tǒng)鋰電池生產企業(yè)將受到沖擊,國內電動汽車格局有望得到優(yōu)化調整。
阻擊
12月19日,萬向集團新聞發(fā)言人莫曉平告訴記者,目前萬向集團能否收購A123,正處在最微妙的時刻,仍需冷靜對待。
“萬向集團對于此次收購A123的低調與冷靜實屬事出有因。”中科院物理所清潔能源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學杰告訴記者,從萬向開始投資、收購A123開始,就陷入了美國政府和產業(yè)巨頭的阻擊以及中國汽車界的“批判”。
“事實上,萬向收購A123一案并非是第一次擺在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面前。”美國JC研究咨詢公司總裁常勁告訴記者。
8月16日,A123首席執(zhí)行官DavidVieau宣布,萬向集團美國公司與A123簽署非約束性諒解備忘錄,萬向將以4.65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tǒng)公司80%的股份,成為A123最大的股東。
然而,由于美國能源部在A123成立初期曾向其直接撥款2.5億美元,而州政府的間接補助也達1.4億美元,再加上恰逢美國大選前夜,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以國家安全和技術流失為由,曾一度否決了萬向對于A123的股權投資。
10月16日,因A123不能償還到期貸款利息,在內外交困下,被迫向法院提出破產保護。此后,A123資產進入法院競拍環(huán)節(jié)。
11月,日本NEC、德國西門子在象征性競拍之后主動退出,只留美國江森自控一家以出價1.25億美元的價格與萬向對峙。
常勁告訴記者,美國政府原本希望通過江森自控開價的1.25億美元,走個過場將A123留在本土。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萬向最終會以2.6億美元、超過A123資產的一倍多價格,在最后的時刻舉牌競購。
倉皇之下,12月初,美國江森自控以資料準備不全為由退出競拍。
12月11日,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裁定萬向競拍收購有效。“拍賣價格非常合理。”特拉華州破產法院法官KevinCarey曾公開表示。
然而,對此結果,美國人似乎難以接受,萬向收購A123的麻煩也似乎剛剛開始。
美國《福布斯》12月12日報道稱,萬向集團此舉是中國乘美國經濟疲弱之際,利用其經濟影
為此,包括8名參議員在內的政要給財政部長蓋特納、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其他政府高官致信:“(A123)這些資產、技術和知識產權都是通過美國納稅人的錢開發(fā)的,將其轉讓至外國企業(yè)是不負責任的。”
據(jù)彭博社報道,江森自控表示正在尋求上訴,要求撤銷美國法院對中國萬向集團收購A123公司資產的批準。
美國江森自控能量管理業(yè)務總裁AlexMolinaroli認為,萬向的競拍會被美國政府判為無效,所以江森自控對A123的汽車部門資產依舊保持興趣,包括在密歇根州Livonia和Romulus的工廠。一旦萬向的收購最終不能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批準,江森自控仍將準備隨時接手A123公司。
一位萬向高層人士向透露,目前萬向收購A123依然處于極為微妙的境地。過早透露萬向的產業(yè)布局,無疑將刺痛美國方面敏感的神經。如果美國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萬向的收購,萬向寄希望通過收購取得技術的愿景將就此落空。
策略
“事實上,萬向的收購之所以會挑動美國的神經,最大原因在于A123的技術被過分夸大,以致于這樣一起平常的收購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如果拋開這些政治因素,這起收購對于美國方面來說,完全是有利無害的。”
常勁告訴記者,以目前A123的產品來看,只能適用于非常小眾的領域,原因就在于其高昂的成本。這一點對于像軍工這樣的特定領域來說還看不出來什么,但是在民用市場上,這樣的高成本則會大大降低其產品的競爭力。顯然,A123在這一方面的技術轉化做得并不成功。不過,在A123強大的公關能力面前,薄弱的生產環(huán)節(jié)被很好地掩飾起來,“不得不說,A123的公關團隊成功地忽悠了整個美國業(yè)界”。
其實,A123在奧巴馬提出新能源政策意圖恢復產業(yè)立國之前,原本是一個輕資產的小研發(fā)公司,其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fā)在美國,電池正極材料粉末制備在中國常州,正極制造則在韓國,電池組裝在上海,最后向美國出售電動工具電池。A123根本不具備獨立的電池生產能力,談不到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而在2009年奧巴馬政府推出新能源政策之后,A123幾乎是強行被召回美國本土,并被包裝成電動汽車鋰電池制造業(yè)的一顆明星。
按照美國政府新能源支持貸款和補貼政策,A123為了獲得全部補貼,不得不從韓國購進了二流的生產設備,在技術、工藝都未成熟之前,盲目地從原本的卷筒式電動工具電池直接改造成生產電動汽車用電池包,這為其日后的事故埋下隱患。
2008年2月,豐田普銳斯PHEV汽車的A123電池發(fā)生火災,導致2012年3月,菲斯科汽車因為電池質量問題批量召回,造成至少5500萬美元的損失。通用汽車在2012年4月做產品測試時,電池在實驗室里發(fā)生了爆炸事故,致使其放棄使用A123的磷酸鐵鋰電池,這直接將A123推向破產。
“A123的破產并不是因為其核心技術的缺陷所致。A123更多的是充當了美國新能源‘大躍進’的犧牲品。”黃學杰告訴記者,A123電池技術確有優(yōu)勢,但也不是一個合格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A123的破產也正是來于后者的失敗。國內對于此次收購的詬病也多源于此,而萬向看中的恰恰是其失敗的教訓與電池研發(fā)技術。
按照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的說法,“萬向搞電動汽車十多年,天天在‘燒錢’,還要再燒5年錢,才能真正考慮賺錢的事情。”
“這恰恰是魯冠球的精明之處。”中國電池工業(yè)協(xié)會鋰電池應用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瑋對記者表示,萬向對于電動汽車市場,采取的是搶先一步占坑,緩一步行動的策略。此次,萬向收購A123,依然會像以往的歷次進軍電動汽車領域一樣,緩慢地消化自己的獵物,把得到的營養(yǎng)分配到每一個下屬的項目中。
莫曉平告訴記者,萬向收購A123并不打算短期內獲得盈利和市場,而是出于長久經營的考慮。對于萬向集團而言,海外收購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收購美國UAI公司、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等近30家國外知名汽車零部件公司的經驗看,萬向并不是一個熱衷于資本炒作和風險投資的企業(yè)。盡管此次收購A123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萬向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經營策略。
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對記者表示,也許現(xiàn)在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突破和市場突破的前夜,這條道路還很漫長。目前,萬向收購A123還僅僅限于對于核心技術、系統(tǒng)工程能力和人才的積累與提高,隨著萬向不斷累積、整合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再加之萬向集團強大的配套能力,未來開發(fā)和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闖出自己的品牌應該是瓜熟蒂落的事情,而不是拔苗助長的產物。
萬向美國公司總裁倪頻也表示,A123在新能源領域與通用汽車、寶馬汽車、上汽集團(17.59,-0.05,-0.28%)等很多國內外汽車巨頭有客戶關系,而且還與奧巴馬政府關系密切,這些都是萬向看中的投資價值。萬向并不急于、也不可能短期內利用A123的技術拓展市場。
隱憂
“盡管萬向收購A123將對中國電動車行業(yè)有較大觸動,但是,至少在五六年內,萬向都不會超越A123的現(xiàn)有技術,更不用說威脅美國產業(yè)。一旦收購成功,萬向在市場定位、技術消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電池工業(yè)協(xié)會鋰電池應用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瑋說。
中國電池網創(chuàng)始人于清教則表示,萬向收購A123是把雙刃劍,美國大公司表面上和A123進行了合作,但是現(xiàn)在依然沒有把磷酸鐵鋰作為主流技術。由于A123的技術沒有得到市場的大規(guī)模驗證,實際效果有待考證,這也是A123破產的一大原因。因此,萬向收購A123是不是一個技術陷阱還猶未可知。
對此,于清教表示,美國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他們心里面很清楚什么能賣,什么不能賣。一旦決定賣給你的,一般都會有替代技術發(fā)明出來,而且很成熟。美國不會將影響國家安全的技術和最尖端的技術賣出去。美國對此次收購百般阻撓也許只是一個障眼法,一方面希望繼續(xù)抬高價格,另一方面試圖證明其A123技術的先進性,從而將中國牢牢地釘在這條技術路線上。
在鋰離子為正極材料的電池中,目前比較成熟的有磷酸鐵鋰、錳酸鋰和三元材料三種。鋰電池市場也是多元和多向發(fā)展。究竟哪種電池更加安全高效、密度高、使用時間長,還在爭論、驗證中。
在鋰電池技術最為成熟的美、日兩國,盡管像通用汽車、豐田汽車等在表面上都與A123合作,但是,幾乎沒有一家把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作為發(fā)展的唯一方向,也沒有把它作為主流技術。對磷酸鐵鋰技術,國際知名電動汽車廠商都采取了“看看再說”的態(tài)度。
而此次萬向將2.4億美元全部押寶A123,就意味著萬向在動力鋰電池技術方向上將沿著磷酸鐵鋰這條路走下去。面對未來鋰電池技術發(fā)展的多條路徑和極大的不確定性,萬向的單一路徑選擇,有可能帶來方向性的風險。
張瑋告訴記者,他目前最擔心的還不是萬向遭遇技術陷阱的問題。畢竟,中國的電池技術與A123差距較大。A123可以將萬向乃至中國鋰電池技術水平提高等級,并確立萬向在中國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
他最擔心的是,萬向收購A123之后,有可能在五六年之內都無法真正接觸其核心技術,難以掌握技術思路,更談不上對A123技術的整合。萬向只能憑借著幾條先進的生產線和產品圖紙,獲取一代產品的技術領先,而不能形成自主研發(fā)的技術能力,反而造成“固步自封”,這不僅將中斷自身的研發(fā)進程,更嚴重的是將打斷中國鋰電池技術自主研發(fā)的進程。
張瑋表示,一旦萬向將A123產品完成產業(yè)化,其成本將大幅降低。到時,萬向將產品引入低端的電動自行車市場,可能將橫掃國內市場。
對于上述擔心,莫曉平對記者表示,目前,萬向還沒有就A123技術向低端市場拓展的計劃。萬向一旦完成資產收購之后,首要的工作是通過高薪和與國內的技術人員匹配,留住A123的技術團隊。只有資產而沒有人才的收購必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