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除了先進的技術和卓越的設計外,堪比 FBI 級別的保密措也一直被視為一項生產力。在蘋果的宣傳人員眼中,保密可以讓全球媒體免費、持續(xù)的報道蘋果的一舉一動,僅僅這一種功效,就價值幾百萬美元。
不過近兩年的趨勢是紙越來越包不住火了,蘋果嚴苛的保密措施也不再是鐵板一塊。特別是在 iPhone 6 和 iPhone 7 幾款產品上,很明顯蘋果的保密措施都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提前被曝出的消息大幾乎均被印證,毫無驚喜可言。于是大家都在疑惑,蘋果引以為傲的保密措施到底怎么了?
曾經比 FBI 還嚴的保密措施
蘋果的保密文化,甚至從招聘的時候就開始了。被招聘的員工不知道自己將要具體從事什么工作,只會得到一個大方向的指引。新員工甚至在得知自己將在那棟樓工作之前,就開始學習保密措施,保密條例的學習,是所有工作展開前的一個基礎。
除了在意識上的強調,蘋果在保密上一直都是用行動說話。一個產品從立項開始,就進入保密的階段。通常蘋果公司內部如果重新裝修一間辦公室,就意味著某種關鍵性創(chuàng)新或者產品開始上馬了。至于是什么具體的產品,自然只有使用辦公室的幾個人可以知道了。
2011 年,一位 iPad 開發(fā)者曾透露,他們從事 iPad 軟件開發(fā)時的環(huán)境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屋子,連門鎖都被改裝了。進入時需要提供姓名和社保號碼。更奇葩的是,蘋果在研發(fā)的辦公桌上鉆了孔,要求開發(fā)者用自行車車鎖將 iPad 鎖在桌子上,蘋果甚至將 iPad 嵌入了一種特制的框架之中,因此開發(fā)者除了屏幕和接口什么都看不到。
此外,在供應鏈上,蘋果也有意識地減少代工廠商的數(shù)量,并且不同的產品會分配給不同的代工廠商來生產。蘋果對于代工廠商的要求也非常的嚴格。進入廠區(qū)的員工需要經過多道門禁,警衛(wèi)使用指紋識別掃描儀來確認每個員工的身份,相機和手機等可以拍照的設備,絕對不會允許進入廠區(qū)。警衛(wèi)會用金屬探測器來檢查工人,在員工離開的時候,如果有任何金屬物品,警衛(wèi)會聯(lián)系警察來處理相關的適宜。
最登峰造極的例子是 iPhone 4。當初 iPhone 4 發(fā)布之前,已經交給運營商測試了。為了防止泄密,他們做了個特制的 iPhone 3GS 的外殼,以便把 iPhone 4 裝在里面,從外面看就是一個 3GS。
如今漏洞百出的篩子
“蘋果可以真正令我們感到驚喜的日子已經永遠過去了。”有人這樣評論道。最近幾年蘋果在每一次升級硬件之前坊間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消息曝光,而且準確率還非常高。
iPhone 5 的邀請函上投射出來的“5”讓人知道了新一代 iPhone 的命名,完全沒有了發(fā)布 iPhone 4s 時候的意料之外,而在之前,耳機位置的遷移,屏幕大小、接口、鋁合金后殼等信息已經被多次曝光。
而 iPhone 6 的“真機照片”也在發(fā)布之前數(shù)次曝光,包括正面、背面、側面圖片,以及與 iPhone 5s 的對比圖,甚至還上傳了一段真機上手視頻,詳細程度著實讓人大吃一驚。
到了 iPhone 7 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前,諜照或各種傳聞還僅限于 iPhone 材質和設計風格等方面,但這次 iPhone7 完全不同,各路爆料大神幾乎將其曝了個底掉,連三圍尺寸都沒放過。
“每一次蒂姆·庫克或者是其它蘋果高層在接受采訪時總會帶著微笑說,我們不會對未來的產品發(fā)表評論。是的,因為別人都評論完了。”威鋒網消息,科技觀察網站 The Mac Observer 今天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吐槽了現(xiàn)在蘋果越來越糟糕的保密措施。這家網站的編輯 John Kheit 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現(xiàn)在蘋果的保密措施就像篩子一樣漏洞百出。
庫克時代的蘋果放松保密了嗎?
看起來,自從庫克接替喬布斯,成為蘋果掌門人以來,蘋果的保密工作似乎越做越差了。尤其是在新產品發(fā)布前夕,各種諜照、爆料滿天飛。
實際上,庫克的時代,蘋果依舊采取了很多措施強化保密制度。2013 年 11 月,蘋果高層曾發(fā)郵件向員工重申其《商業(yè)行為準則》,目的是防止蘋果產品在發(fā)布之前嚴重外泄的現(xiàn)象再次發(fā)生。今年 5 月,一名叫桑尼·迪克森的人在 Twitter 上稱,蘋果公司正在與中國政府相關機構合作打擊 iPhone 6 泄密者。
保密措施沒有減少,可以發(fā)現(xiàn)蘋果內部有人會匿名評論,這種很可能是宣傳策略,保持外界對蘋果新產品的關注度,但詳細的泄漏參數(shù)和產品外觀絕不是蘋果人士的作為。
豬隊友太多:泄密多來自于運營商和供應鏈
關注蘋果動態(tài)的分析師霍拉斯·德迪稱:“蘋果并非更容易泄密。如果你想知道蘋果產品泄密情況,就會發(fā)現(xiàn)泄密主要禍起供應鏈。蘋果擁有大量的供應鏈。”
蘋果的供應鏈非常龐大,該公司與全球 200 多家供應商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并由大量的供應鏈負責采購原料以及生產和組裝蘋果產品等相關事宜。不過,這些合作供應商似乎對蘋果并不虔誠。
目前,涉及蘋果公司產品生產外包的人數(shù)已超過 100 萬人,而蘋果不可能捂上所有人的眼睛、耳朵以及嘴。
此外,蘋果的高利潤率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運營商的補貼,故而運營商渠道一直是合作的重點。每年新增多國的多家合作運營商,從此前的幾次的情況看,近幾年多次產品信息的泄漏來自于蘋果新產品的預定頁面。蘋果公司除了在發(fā)現(xiàn)之后要求撤銷外,也不能不繼續(xù)合作。
供應鏈管理專家指出,參與設計和生產消費者設備的人越來越多了,規(guī)模巨大。“你每天給員工支付數(shù)美元薪水,但這并不能保證他們會滴水不漏不將產品泄露出去。”波士頓咨詢集團合伙人兼供應鏈研究總監(jiān)皮雷·梅西埃表示。
避免產品信息外泄的一種途徑是設立自己的工廠。但相比依賴于提供專業(yè)零部件的供應商和代工商組成的網絡,那一種方法的成本要高昂得多。
有分析認為,在控制產品信息流動方面蘋果能夠做的并不多。逐家起訴發(fā)布諜照的公司組織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ㄌ剡€稱,即便真的走出了這一步,也難以阻止鬧情緒的員工給新產品拍照。從以上可以看出,給供應鏈廠商施加保密壓力,似乎是蘋果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社交媒體無孔不入
當然,隨著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網絡以及自媒體的興起,人人都可以成為爆料者,信息的暢達讓保守秘密不再像從前那么容易。工人幾秒鐘內就能拍好照片并將它們上傳至網上。即使他們的拍照行為被發(fā)現(xiàn),抓到他們的時候也已經為時已晚了。
市場研究公司 IHS iSuppli 分析師托馬斯·丁格斯分析稱,人們對消費者電子產品的濃厚興趣也促使各大網站密切跟蹤新產品的每一個細節(jié)。
應該說,社交媒體的興起是大勢所趨,受影響的也不僅僅是蘋果一家。盡管庫克時代 蘋果的保密工作已經大不如前,但相比之下,蘋果新機還是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最多的懸念。在蘋果舉行發(fā)布會之前,各種有關 iPhone 的傳言與諜照都是 媒體或爆料人們競爭的焦點。
“蘋果和 iPhone 的新聞?chuàng)纹鹆?科技媒體的半邊天。”這句話畢竟不只是個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