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技術最大的制約在于其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電磁波,這個電磁波的輻射會影響人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這也是需要繼續(xù)探索克服的問題。
近日,據(jù)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杜克大學普拉特工程學院的兩位學生發(fā)明了一種可以將手機WiFi信號轉化成電流的新技術,有望在未來徹底取代手機充電器。此外,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科學家目前正與諾基亞合作,希望共同研究利用閃電這一自然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電壓極不穩(wěn)定的電流來為移動設備充電。那么,手機無線充電是不是指日可待了?
新型充電技術多為雞肋
我們所期待的無線充電,可能真的就像藍牙、WiFi一樣,走到哪就可以充到哪,從根本上杜絕充電器和移動電源。但是,目前的無線充電技術卻很難使這一“夢想”普及,衍生出了一系列各式各樣的新型充電技術。
目前,手機太陽能充電器算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充電產(chǎn)品,價格多在一百到兩百元不等。充電器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后存儲在蓄電池里面,調節(jié)電壓從3.7伏到6伏,可以對MP3、MP4、iPad、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等產(chǎn)品充電。而專門的太陽能手機充電器則是直接將太陽能的能量轉換為電能存儲在太陽能手機充電器的內置電池里,在需要對手機充電時,太陽能手機充電器里的蓄電池將電能輸出,對手機進行充電。
但是,太陽能充電器也有很多缺點。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告訴記者,利用太陽能充電確實很容易實現(xiàn)又環(huán)保,但電量轉換效率非常低,充電速度慢是它最大的雞肋,僅適用于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臨時救急。而且,太陽能充電也并沒有真正意義上脫離充電器,還是需要隨身攜帶一個太陽能轉換器。
此外,姜克雋介紹,手搖、納米充電等也適用于沒有電源線的時候充電,但是手搖的頻率以及通過納米摩擦產(chǎn)生的小輸出率的電量也很難充滿手機。
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張洪欣教授也認為,太陽能以及手搖充電雖然很可行,但是手搖充電和太陽能充電與目前的技術有關,現(xiàn)在還達不到市場化的要求,即電量不好保證,很難獲得市場。
看來,這些新型的充電技術看起來很潮,實際應用起來并不是很順手,相較于用戶徹底擺脫充電線的需求還相差甚遠,它們始終不能代替用戶對無線充電的需求。新型充電技術多為雞肋,用戶對手機無線充電時代的到來愈發(fā)期待。
充電革命還處于起步階段
三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發(fā)出一種可以在空氣中傳導電流的技術,這意味著,在一臺需要充電的設備如筆記本電腦和放電器之間,不需要任何物理接觸。這種技術依靠磁場傳導,科學家相信,該技術在不遠的未來可以大規(guī)模運用。
一年前,連混合動力車都可以無線充電。有日本科學家展示了對混合動力車進行無線充電的新技術:一輛日產(chǎn)混合動力車,停在距離充電柱幾米遠的地方,借助電磁場導電,很快充上了電。雖然距離很近,但都給無線充電技術的應用普及帶來了一絲希望。
目前,無線充電的技術大多借助了無形的磁場來傳輸電流,首先就是通過手機來普及的。
據(jù)了解,目前市面上還確實存在一種Qi標準無線充電器,而且淘寶上銷售這類產(chǎn)品的商家已經(jīng)超過2萬。
Qi便是基于電磁感應原理進行輸電的一項技術,這種充電器對手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手機電池上必須有無線觸點,然后在電池無線觸點上吸附一個紙張薄厚的無線接收端,再將Qi無線充電器緊貼于無線接收端后面,就像把手機放在一個“電磁爐”上,便可以給手機充電了。如果是蘋果手機這種電池不能拆卸的手機,就要在手機外面套一個無線接收端手機殼,手機殼要與手機充電接口相連,才可以實現(xiàn)無線充電。
據(jù)介紹,Qi現(xiàn)階段的設計目的是為5W以下的電子產(chǎn)品提供無線電力供應,供電效率已有70%左右,相較常用的直流電源適配器72%的平均效率相差不遠。但是,此款產(chǎn)品雞肋的地方在于它并沒有擺脫充電器的束縛,還必須將手機緊貼充電器,相較于有線充電,更不利于邊充電邊使用手機。
其實,Qi無線充電器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向無線充電革命邁進了一大步,可能百年之后它會被譽為無線充電技術的前身,Qi充電技術所基于電磁感應原理是目前最主流的無線充電技術的一種,雖限制不少,但基于電磁感應的無線充電技術也是目前最成熟的技術。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無線充電成為各大手機制造商志在必奪的蛋糕。據(jù)統(tǒng)計,在年初諾基亞Lumia920、三星GalaxyS系列、谷歌Nexus4、HTC8X等都已上市且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的智能機,它們都可以通過感應無線充電器充電。
但是如果想要不把手機放在“電磁爐”上,電磁感應充電技術恐怕要徹底革新。目前已知的其他技術有磁共振充電技術,可以讓支持該技術的設備能夠放在離電源最多幾英尺開外的地方進行充電。磁共振充電基于與磁感應同樣的發(fā)射器技術,但是它能夠實現(xiàn)更遠距離的輸電。但是目前這項技術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進展。
無線充電還需繼續(xù)探索
有網(wǎng)友認為:“無線的方式除了方便一點似乎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如果列一張單子的話估計還是缺點更多,比如電磁損耗之類的。”確實,無線充電的今天,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楊旭東教授曾經(jīng)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研究了無線充電技術,該團隊負責人表示,電磁感應是目前最普遍的充電方式,得到的電量也較為充裕,足夠手機使用。而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發(fā)的是磁共振技術,當然還沒有到成熟的階段。不論是哪一種方式,最大的制約都在于無線充電技術產(chǎn)生了對人體有害的電磁波,這個電磁波的輻射會影響人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這也是需要繼續(xù)探索克服的問題。
如何從接觸式的電磁感應充電成功升級為遠距離的磁共振式無線充電確實是個需要挑戰(zhàn)的地方。就手機利用電磁感應進行無線充電這一相對成熟的方式來說,目前尚需要一個普及的過程,并且無線充電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尚待解決。比如充電效率偏低、充電距離非常短、研發(fā)資金的不足等。
在將來,無線充電技術不僅僅要利用在手機上,隨著純電動汽車的不斷推廣與發(fā)展需求,為汽車無線充電也會成為無線充電技術發(fā)展和普及的方向。相機、音響、臺燈等家用電器也可能都不再需要電源線,無線充電真的會像藍牙、WiFi一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