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lián)網的一代也能唱滬劇
滬劇,作為上海市唯一的地方傳統(tǒng)戲劇,被譽為“上海的聲音”。然而,面對日益繁忙的學業(yè)、豐富多元的娛樂,很多孩子對本土文化戲曲文化關注得越來越少。讓人意外的是,這幾天,在長江劇場的舞臺上,來自上海26所中小學校的學生紛紛登上舞臺,通過折子戲表演、合唱等形式,用吳儂軟語唱出滬劇。其中年齡最小的僅有4歲,最大的15歲,平均年齡8歲。
這是今年首次舉辦的“玉蘭競放新時代——2019年上海市校園滬劇大賽”,由上海滬劇院、浦東新區(qū)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共同主辦。大賽自7月開賽以來,共吸引了來自全市26所學校、76位中小學生報名集體賽和個人賽,7月23日、24日,集體組和個人組決賽在長江劇場舉行。
演出現(xiàn)場。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首次舉辦校園滬劇大賽,把滬劇文化種子撒向校園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是此次大賽的策劃者和發(fā)起者,她說,舉辦校園滬劇大賽的想法在一年前開始構思,經過了半年的籌備,在社交平臺上一發(fā)出就得到了全市中小學和滬語訓練營等培訓基地的積極響應。
“從事滬劇藝術幾十年,希望大家喜愛滬劇,讓更多人來了解和參與滬劇,真正做到滬劇文化像播撒種子一樣播撒出去。”
首屆校園滬劇大賽恰逢新中國70周年華誕,因此,大賽的很多團隊和選手都選擇了《蘆蕩火種》《紅燈記》《繡紅旗》《紅梅贊》等經典紅色歌曲。
盡管舞臺上的孩子還略顯稚嫩,唱腔咬字也不見得完全準確,但是,當這些“小江姐”“小士兵”借助聲音和姿態(tài),在舞臺上進行著還不盡成熟的表演時,茅善玉覺得欣喜又感動:“小孩子們有那種毫無顧忌展示自己的可愛。每個孩子都在努力表達那種很神圣的感覺,這種精氣神和正能量非常難得。”
在茅善玉看來,傳承滬劇擴大影響力的前提下,大賽的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搭建一個讓學校、家長、孩子交流經驗的平臺,思考滬劇未來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才是此次大賽的深層次目的。
學唱滬劇,增加對傳統(tǒng)藝術的了解
參與此次大賽的,既有擁有十多年歷史的滬劇特色學校,也有新成立的滬劇傳承基地,甚至還有在啟蒙階段的校內滬劇興趣班。每所學校從領導、老師、家長到學生對本次大賽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有老師表示:“中小學生學習戲曲不是為了做演員,而是通過戲曲教育讓他們了解滬劇、喜愛滬劇,從而熱愛上海這座城市,從骨子里植入城市精神和品格。”
在23日的集體賽上,有一組選手吸引了全場的目光,他們是來自上海港灣學校的三位男生,今年十七八歲,是參加本次滬劇大賽年齡最大的。他們的出場讓茅善玉和評委們都非常驚喜:“他們看起來都是生活中打籃球、玩電競的小伙子,但是有勇氣站到舞臺上和小朋友一起比賽,在很認真地傳承傳統(tǒng)藝術。”
事實上,這些大男生學習滬劇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但如今已經可以完整地唱出四五段劇目,起初抱著新鮮感的想法接觸滬劇,卻漸漸地喜歡上滬劇。選手張思杰長得高高大大,穿著也挺新潮,就在比賽前候場時,他還在和小伙伴討論游戲,但一上臺唱滬劇,卻也像模像樣。他坦言,學校剛剛開設滬劇社團的時候報名者寥寥,他也是因為被老師選中才開始接觸滬劇,但唱著唱著卻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越來越有興趣去了解它:“通過滬劇可以學習上海話、上海文化,畢竟現(xiàn)在說上海話的孩子越來越少了。作為年輕人,其實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上海的本土文化和傳統(tǒng)藝術。”
茅善玉認為,對于傳統(tǒng)戲曲,很多時候年輕人不是不喜歡,關鍵在于怎么引導他們理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年輕人可以玩抖音玩電競,但是了解一些傳統(tǒng)藝術,人就會變得更加立體、全方位。”
地方戲曲進校園多年,校園大賽也是成果縮影
在第一天的集體組決賽后,第二天的個人組決賽共有20位選手入圍。大部分選手都來自于上海滬劇院開辦的滬語訓練營,2014年,上海滬劇院向廣大“零基礎”的少年兒童敞開滬劇的大門,通過訓練營,很多小朋友既學會了上海話,也深入學習了滬劇。
5年后,訓練營的成果得以在校園滬劇大賽中顯現(xiàn)。比賽現(xiàn)場,小選手們紛紛秀出了拿手絕活,《蘆蕩火種》《紅燈記》《羅漢錢》《金絲鳥》等經典唱段,選手中年齡最小的僅有4歲。
事實上,首屆滬劇校園大賽的舉辦,是滬劇在中小學生中、在校園推廣成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的大力推動下,“戲曲進校園”在上海的中小學校中如雨后春筍般開展起來。上海各中小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校園滬劇課程的設計和推廣。僅在浦東新區(qū)就設立了18所名師基地學校,由專業(yè)的滬劇老師、演員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進校園進行教授,學習滬劇的孩子中,有上海本地小朋友也有新上海人。
上海浦東新區(qū)觀瀾小學就是18所學校中的一所,他們在大賽中演出的《紅梅贊繡紅旗》贏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18位小學生在舞臺上稚氣未脫,但演唱和表演卻都像模像樣,連服裝也都做了精心準備。
帶隊老師告訴記者,自從去年開始,茅善玉工作室進駐學校,上海滬劇院的洪豆豆等專業(yè)演員都來為孩子們上課,特別耐心地教唱。學校的兩位參賽小朋友也表示,因為在學校學了滬劇,回家就會去網上搜各種滬劇唱段,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歡的演員。
茅善玉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校聯(lián)系到她,希望能和滬劇院合作,讓滬劇走進校園,這讓她既喜又憂,因為面對大需求的校園推廣,目前的演員師資也不夠用。
兩天的大賽請來了上海市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楊紹林、滬劇名家沈惠中和錢思劍、滬上曲藝明星舒悅、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音樂劇負責人石路、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音樂與舞蹈教研室主任陳瑜等多位相關專家擔任評委。
大賽評委石路在看到了這些熱情洋溢的表演后認為,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應該多辦,不僅是上海,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認可以及學習熱愛是全國性的事情。石路說:“只有把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種下種子,給孩子以啟蒙,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吸收更多的藝術形式。”
據悉,大賽頒獎晚會將于7月29日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行。此次,本次大賽還出現(xiàn)了《鄉(xiāng)思》《草莓姑娘名聲響》等校園原創(chuàng)作品,組委會設置了“原創(chuàng)獎”,支持傳統(tǒng)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