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從南投搬到上海的企業(yè),加上臺灣兩千多名被裁的員工,為全球封測龍頭大廠日月光圓了一個本益比大夢,這個夢,為日月光全體股東,在帳面上創(chuàng)造出近470億元的價值。
但,在長達三年的閉鎖期,日月光帳面上的增值,最后到底能化為多少的實質收益?
扮演關鍵角色的,是在對岸生根的一家臺資企業(yè),臺灣沒有幾個投資人聽過。它,叫作環(huán)旭,一個月前,它以人民幣7.6元、23倍的本益比,在上海A股掛牌,才第一天就大漲53%。
超過5成的漲幅,是中國股市在前一波低潮之前,新股應該有的蜜月行情,環(huán)旭,真正該被記住的是,它創(chuàng)下了一項紀錄,“母公司(臺灣)下市,子公司(中國)掛牌,第一次”,長期輔導臺資企業(yè)在中國上市的富蘭德林咨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觀察指出。
環(huán)旭的母公司環(huán)電,一年多前才在臺股被日月光收購下市,以當時收購價每股21元計算,環(huán)電的市值約230億元;現在,它的子公司環(huán)旭在中國上市,其市值暴增至670億元。
[!--empirenews.page--]這一個故事,不免讓人想起當年,私募基金凱雷集團打算收購日月光下市,被外界解讀為是要西進大陸、到海外上市的翻版。
但,日月光身為全球最大封裝測試廠,一旦下市,對產業(yè)影響甚巨,在政府關切下,最后以收購價格談不攏為由,2007年雙方宣告破局。
不到1年后,這個“臺灣下市、海外上市”的財務操作手法,復制到環(huán)電身上。環(huán)電,當年是中臺灣最大的電子制造服務廠,2008年初,悄悄啟動了在中國大陸上市的計劃。日月光及環(huán)電實質控制人張虔生、張洪本兄弟,讓環(huán)電走一趟,原本可能是日月光會走的一條路。
4年大工程:做14次股權轉讓與增資
這一條路,可是一個財務大工程,環(huán)電花了近4年的時間,進行至少14次股權轉讓和增資,調配重組11家子公司的資產才達成。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對岸的高本益比。
“香港也研究過,但(科技股)股價不好,(環(huán)電)中高階主管都知道,未來努力后,要到上海獨立上市”,一位環(huán)電前中高階主管透露。
在日月光啟動環(huán)電上市計劃前,上海A股本益比曾高達近60倍,雖然目前A股整體本益比,只剩15倍,但環(huán)旭掛牌的本益比仍保持在23倍;相較之下,過去環(huán)電在臺灣的本益比,大多只有在10至12倍之間。[!--empirenews.page--]
主從大對調:再把母廠資產都讓給子廠
為了赴中國大陸上市,環(huán)電傾注資源,把一個上海工廠子公司,變成上市主體。先是把高獲利三大業(yè)務,全都讓給環(huán)旭。還乾坤大挪移,以中國大陸獲利匯回臺灣,加碼投資為由,其實是讓子公司買下臺灣母公司資產,不讓環(huán)電跟環(huán)旭母子競爭。再把旗下各個海外子公司,全轉移到環(huán)旭名下,最后撤銷工廠登記,環(huán)電由電子制造業(yè)變成控股公司。
經過這樣大工程,環(huán)電這個曾經在臺灣最多雇用四千、五千名員工的公司,只剩下少數研發(fā)和生滄聲品的人員留守。原本位于南投南崗工業(yè)區(qū)的工廠,關廠前雇用約兩千多人,現在人去樓空,大門深鎖。
這樣大費周章把環(huán)旭提到A股上市,是因為高本益比能帶來便宜的資金,但,就連輔導臺資企業(yè)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劉芳榮,現在也不再強調“本益比”。
他說,現在來詢問要到中國大陸上市的企業(yè),看的都是中國的內需市場,“因為上市可以為內需市場帶來巨大的品牌利益,如果他是外銷(企業(yè))沒有必要(中國上市)?!?/span>
[!--empirenews.page--]一位大中華基金經理人也認為,“A股的本益比是‘迷思’,因為流通在外的股票不多,有混水摸魚的空間。所以中國大陸才要推動股改。”經過中國股權改革,上海A股的不流通股數,從5年前占總市場的6成,降至2012年的18%,股市平均本益比也跟著往下降。
下一步挑戰(zhàn):競爭力沒提升,照樣陪榜
但,在A股掛牌還只釋出約10.5%股權的環(huán)旭,近9成持股仍在大股東日月光手里,三年后才能賣,即使公布2011年財報,凈利下跌了16%,股價從人民幣18.49元的高點滑落,環(huán)旭本益比還保有28倍。
不論這個高本益比如何得來,日月光的另一個算盤是,在中國發(fā)行股票選擇權,留住當地優(yōu)秀人才。
吸引人才,股價還是重點。但目前約16家在中國股市掛牌的臺企中,不少股價表現并不理想,更有6家跌破上市時價位。
第一家在上海A股上市的臺資企業(yè)國祥制冷,更是淪落到被別人借殼上市。當初輔導國祥上市的中國證券業(yè)者也認為,臺資企業(yè)到A股上市,必須要有明確獲利模式。
[!--empirenews.page--]環(huán)旭到中國上市,砍了兩千多人,財務大搬風,但如果只是把一家公司原封不動地搬到對岸,沒有提升競爭力,還停留在環(huán)電當初僅排名全球第18位的電子制造廠,能不能讓中國投資人產生激情,則是環(huán)旭的另一項考驗。
【小資料】指標性臺企陸股,也跌破掛牌價
——歷年在陸股掛牌創(chuàng)紀錄臺企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掛牌/閩燦坤
掛牌市場:深圳B股
上市年份:1993
發(fā)行價:5.28
'12/3/26收盤價:1.20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上海A股掛牌/國祥制冷
掛牌市場:上海A股
上市年份:2003
發(fā)行價:7.30
'12/3/26收盤價:-(注1)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在兩岸上市/成霖
掛牌市場:深圳中小板
上市年份:2005
發(fā)行價:8.60
'12/3/26收盤價:3.54
[!--empirenews.page--]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臺資PCB廠/滬士電
掛牌市場:深圳A股中小板
上市年份:2010
發(fā)行價:16.00
'12/3/26收盤價:7.53(注2)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在中國借殼上市/華映科技(原名閩閩東)
掛牌市場:深圳A股
上市年份:2011
發(fā)行價:20.74(注3)
'12/3/26收盤價:16.20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母公司臺灣下市,子公司中國上市/環(huán)旭
掛牌市場:上海A股
上市年份:2012
發(fā)行價:7.60
'12/3/26收盤價:14.09
注1.2009年重組,被借殼上市,2011年變身地產股 注2.為2012/3/23收盤價 注3.指更名前收盤價 資料來源:Yahoo財經整理:葉代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