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智慧城市是基于樹型框架去建設的。這棵智慧樹從樹根、樹干、樹枝到樹葉分別代表著智慧新設施、智慧新產業(yè)、智慧新技術、智慧新應用,最后由這棵樹上結出智慧新生活的果實。”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長謝學寧在1月11日于北京舉辦的“2013中國智慧城市年會”上做出上述介紹。這是謝學寧繼去年11月“2012第二屆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之后,再次分享廣州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理念和經驗。
會上,不僅云集了北京、上海等智慧城市先行者的代表,還有運營商、智慧城市設備服務提供商、分析師等各方代表,有機會一窺智慧城市的全貌。
以寬帶泛在網絡為基礎
有人認為,智慧城市是電子政務的擴展和延伸,也有人認為,智慧城市只是行業(yè)信息化的簡單疊加,更有人認為智慧城市是光纖入戶、Wi-Fi接入,或是物聯網應用。實際上,智慧城市涉及城市管理、企業(yè)運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童騰飛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企業(yè)網絡運營、市民數字生活、政府整合服務和城市智能運行。
事實上,當前很多城市已經開始向“智慧”的方向嘗試,結出了果實。北京賽迪世紀信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裁路琨介紹,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國在建的智慧城市數量已達69個,在環(huán)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的智慧城市數量占據了總數的59.4%,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形成東部沿海聚集、中西部熱點涌現的總體建設格局。
“北京市提出‘4+4’行動計劃,它是通過寬帶基礎設施、公共平臺、產業(yè)對接、創(chuàng)新發(fā)展環(huán)境四個方面來支撐企業(yè)、市民、政府、城市四個主體的智慧城市行動計劃。”童騰飛介紹。智慧城市需要以寬帶、泛在的網絡設施為基礎。據了解,北京市正在建設基于TD-LTE的政務物聯數據專網,目前基本覆蓋了四環(huán)路以內的城市部件通信,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北京市平原地區(qū)約6390平方公里的專網無線信號室外覆蓋。
基于網絡基礎設施,北京市實際上已經上馬了一批城市安全運行和物聯網安全的示范應用。“北京市煙花爆竹整改已經進行了三年。我們實現了煙花爆竹供應鏈管理、庫存、銷售、燃放、物流管理、氣象以及相關信息有機整合,通過物聯網進行全程監(jiān)控。”童騰飛介紹,“北京市還把煤、水、電、氣、熱等關系到北京市城市安全運行、城市生命線的數據和系統(tǒng)直接和物聯網進行實時連接,這些數據可以直接傳遞給市領導付諸決策。”
為企業(yè)市民服務
城市運行的管理者是政府,在各個城市“智慧”化進程中,政府無疑扮演著倡導者和推動者的重要角色。而作為政府的職責之一,為城市中的企業(yè)、市民提供更為便捷、人性化的服務也成為智慧城市樹上的另一顆果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劉健介紹,于2012年2月開始實施的上海法人一證通,實現了法人(企業(yè))在網上的身份統(tǒng)一認證,為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門、不同業(yè)務系統(tǒng)的網上辦事提供統(tǒng)一的數字認證服務,為法人提供了極大便捷。“一證通數字證書作為上海市法人在網上辦事的統(tǒng)一身份標識,截至2012年12月底,已經發(fā)放了10.2萬張。”劉健說。
一證通只是上海市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項目之一。劉健介紹,上海市還實現了政府門戶網站一站式訪問,12345熱線一號式呼入,綜合服務大廳一口式服務,社會生活領域一卡通服務。實際上,作為“2012第二屆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亞洲三個獲獎項目之一的廣州市市民網頁,也提供了類似的服務。據謝學寧介紹,廣州市民網頁和市民電子郵箱開戶量已經達到236萬個,接入市級網上辦事大廳的全流程政府服務網上辦理事項達到571項。“廣州市政府提出,政府業(yè)務以在網上辦理為原則,不在網上辦理為例外。任何部門如果有不上網的業(yè)務,需要要對市政府常務會議做出解釋。”謝學寧表示,“近兩年來,政府部門總共在網上辦理業(yè)務4433萬筆。累計減少市民、企業(yè)上門辦事次數達2151萬次,累計節(jié)約時間6453萬小時。”
如何評估是關鍵
智慧城市炙手可熱是事實,大家對如何建設智慧城市、如何評價智慧城市莫衷一是也是事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子河介紹,國際性組織“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每年都會依據其評估體系評選21個最智慧的城市,稱為Smart21。從歷年的情況看,全球的智慧城市發(fā)展水平并不平衡,Smart21大多集中在北美洲和歐洲,并且各個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點也有很大差異。路琨介紹,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則主要呈現了三種模式,它們分別是以物聯網產業(yè)發(fā)展為驅動的建設模式、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的建設模式和以社會服務與管理應用為突破口的建設模式。
“智慧城市需要頂層設計,我們把頂層設計看作總體規(guī)劃與具體項目執(zhí)行之間的中間層,頂層設計可以解決規(guī)劃與項目之間缺少銜接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頂層設計得出哪些需要集約化建設、哪些需要協(xié)同共享。”童騰飛認為,頂層設計是北京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相應地,如何進行智慧城市的評估與衡量,同樣需要理論支撐。
黃子河介紹,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經過長期研究實踐,得出了智慧城市從規(guī)劃、建設到測評的一整套方法論。由中國軟件評測中心設計的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分別從智慧準備、智慧管理、智慧服務三個方面對智慧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情況進行評估。其中,智慧準備評估指標共包含網絡環(huán)境、技術準備、公共平臺、保障條件4個一級指標及18個二級指標,智慧管理評估指標包含城市管理能力、建設運營管理2個一級指標及7個二級指標、24個三級指標,智慧服務評估包含個人服務、企業(yè)服務2 個一級指標及11 個二級指標。“ 中國軟件評測中心提出了SMART評估模型,SMART分別代表了服務、管理與運營、應用平臺、資源和服務。我們將依托國家公共服務平臺做智慧城市的安全、可靠性測試服務,依據SMART評估模型,對智慧城市進行全面評估服務。”黃子河說,“評估非常關鍵,它關系到智慧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能否落到實處。”
整合的力量
在為期一天的“2013中國智慧城市年會”上,記者耳邊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整合。無論是上海的法人一證通,還是廣州的市民網頁,在為企業(yè)和市民提供更為便捷服務的背后,一定是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效整合與協(xié)作。揚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林建明介紹,揚州市通過云計算中心實現了基礎設施的整合,準備基于數據交換平臺建設完善地理信息、信用、人口、法人、統(tǒng)計數據庫,將數據資源進行充分整合。
在信息化進程中打破信息孤島、資源共享一直被提及,而在今天智慧城市的大環(huán)境中,它的意義顯得更為深遠。中國智慧城市發(fā)展促進工作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副主任馮鋼認為,國內城市更多地受部門之間利益的羈絆,從組織、管理、業(yè)務上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出口,這就為智慧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如某省會城市,其國土部門與經信部門之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未統(tǒng)一協(xié)調而出現了由兩個部門同時負責智慧城市建設牽頭工作的情況,這對智慧城市整體建設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正緣于此,整合至關重要,而且整合也已經遠超信息系統(tǒng)的范疇。政府各個部門甚至社會產學研各方面的整合也在不斷發(fā)生。就在年會上,“中國智慧城市發(fā)展促進工作聯盟”成立。該聯盟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的指導下,由中國軟件評測中心發(fā)起成立,旨在完善服務鏈條,打造產業(yè)整合、力量會聚、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智慧城市工作平臺。
據了解,該聯盟目前已匯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等17個城市以及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東軟集團、大唐電信、太極計算機、軟通動力、寬帶資本等十余家主流ICT企業(yè)的力量。記者以為,智慧城市需要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而各類智慧城市聯盟的出現,勢必為推動智慧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與應用起到推動和支撐作用。
作者/程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