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日前發(fā)表文章稱,蘋果決定把部分Mac電腦組裝業(yè)務轉移回美國,這只是計算機產業(yè)轉移整體趨勢的一個縮影。以下為《紐約時報》文章主要內容:
蘋果決定在美國生產部分Mac電腦或許會對美國就業(yè)形勢產生積極影響,而這也是全球計算機行業(yè)發(fā)展形勢的一個體現(xiàn)。
當今日益上漲的能源價格和全球化的計算機市場格局正在改變企業(yè)的設備生產方式。惠普每年通過自己的工廠和承包商生產超過5000萬部計算機,這家公司的很多大型臺式電腦是在美國印地安那波利斯和日本東京這樣的高成本地區(qū)生產,以此來減少能源成本,并且快速服務于企業(yè)用戶。
惠普PC和打印機部門負責運營的高級副總裁托尼·普羅菲特(Tony Prophet)說:“讓他們在五天內拿到訂單,這一點很重要,而且當?shù)赜脩艨吹筋愃朴?lsquo;東京制造’這樣的標簽時會感到很驕傲。”他表示,五年前,惠普提供給歐洲的臺式機大部分在中國生產,而現(xiàn)在則生產于捷克、土耳其和俄羅斯。
惠普的這些計算機主要面向企業(yè)用戶銷售,而蘋果CEO蒂姆·庫克決定轉移回美國生產的Mac電腦也是類似的大型計算機,不過目前還不清楚蘋果是否更多地面向企業(yè)用戶。顯然,iPhone和iPad仍將留在中國生產。
數(shù)十年來一直關注計算機行業(yè)的分析師羅勃·恩德勒(Rob Enderle)表示,如果庫克把電腦生產線轉移回美國,這可能是為了在本土銷售體型更大、價格更低的商品。他說:“高價值的產品,例如iPhone或 iPad,將構成巨大的交易。庫克要給蘋果帶來一些好消息,他不愿人們把蘋果看作是一家過去由史蒂夫·喬布斯執(zhí)掌的沒落公司。”
數(shù)十年來,美國的計算機生產商一直把工作向海外轉移,最早這種做法倍受贊譽。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參觀了位于愛爾蘭都柏林城外的一處蓋特威 (Gateway)計算機工廠,并贊揚了美國電腦生產商在“凱爾特猛虎”科技崛起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這家工廠于2001年關閉,當時蓋特威決定在中國生產 電腦,以節(jié)約成本。
一直在德克薩斯州研發(fā)生產技術的戴爾,也在2008年關閉了位于該州首府奧斯汀的工廠,這是戴爾大規(guī)模向中國轉移生產業(yè)務的一部分。位于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塞勒姆的戴爾工廠也在2010年關閉,當時市政府給戴爾提供了價值2.8億美元的刺激性獎勵,關閉工廠后戴爾不得不歸還部分資金。
很多最近推出的筆記本電腦等產品最早就開始在中國組裝,而且到現(xiàn)在仍然如此,其中包括大多數(shù)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萜彰恐芏紩闹袊b滿好幾個集裝箱的筆記本運往歐洲。
筆記本電腦的用工成本占其零售價的4%到5%,只比航空運輸成本略高。不過這種情況將會發(fā)生改變,因為自動化將拉低生產成本,但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活動將抬高運輸成本。
盡管零部件組裝能夠創(chuàng)造一些就業(yè)機會,但計算機的主要價值在于半導體元件,例如處理器和顯示芯片,以及屏幕。在這個方面,市場既是全球化的,也是集中在局面地區(qū)的。
全球最大的處理器生產商英特爾在美國俄勒岡州、亞歷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以及以色列、愛爾蘭和中國都設有工廠。很多其他芯片公司設計自己的產品,并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大型工廠里生產。電腦屏幕主要在臺灣和韓國生產。不過用于蘋果iPhone和iPad觸摸屏的特殊玻璃是例外,它主要來自于美國。
盡管中國的組裝線用工成本很低,但生產行業(yè)出現(xiàn)了一個趨勢,那就是專業(yè)化的機器人會更加便宜。計算機的最大價值來自于搭載微處理器和存儲設備的主板,這些產品已經主要由機器人生產。工人則完成安裝電池、嵌入屏幕等工作。
恩德勒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出現(xiàn),“組裝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完成,這將取代大多數(shù)工人,你只需要用一些人來操作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