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自己某個地方不滿意,那就改變它。我們運用科技讓自己變得更好,無論是普通眼鏡或是蘋果產品。1500年代,手表的發(fā)明讓我們變得準時,而正是人類對科技的應用以及自我覺知的能力,將我們與動物區(qū)分開來。
今日,在這個“互聯(lián)生活”和“自我運動量化”的時代,我們的自我了解程度也變得越高。同時,自我跟蹤的代價越來越貴,僅僅用一臺秤來幫助我們減掉幾磅肉,已經遠遠不能讓人滿足。我們可以測量卡路里消耗量、步數和血糖水平??駸釔酆谜邆冮_始思考,我們到底有多了解自己?我想變成什么樣的自己?
在上屆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大批app、傳感器和連接設備如海浪般涌入市面,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數據淹沒。除了這些呈現(xiàn)在圖表和排行榜上的冰冷數據之外,真正值得發(fā)掘的價值存在于人類構建和訓練自我直覺的能力中。
諷刺的是,技術將提供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它可以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人性化。最終,人們會完全拋棄這些設備,轉而依靠他們磨練的直覺能力。這不是“超人文主義”,而是“超能力主義”。
內心柔軟
向“超能力主義”轉變的第一步就是要“內心柔軟”,要像超人克拉克·肯特和蜘蛛俠彼得·帕克那樣敏感,正義。每個新好男人都知道,數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目標。而今天,這些目標通常稱為感情。在商界,情商被吹捧為領袖與領袖之間的區(qū)別。有無數的文章、培訓課程以及辯論探討究竟情商是否可以通過學習提高。
最新的設備和軟件產品迎合人類的感情, 如睡眠監(jiān)測和情緒追蹤器,可以幫助人們感覺放松或滿足。你對于與另一半的關系滿意嗎?現(xiàn)在有一個應用程序可以檢測情緒狀態(tài)。很快,我們可以測量大腦化學成分含量,從而知道我們何時快樂,何時沮喪。
現(xiàn)在最年輕的一代被稱Z世代 (generation Z,泛指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他們刷著手機入睡。在他們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知道了“自我實現(xiàn)”。他們感知情感,坦誠地談論他們的感受,努力追求不斷的自我完善。
超意識
看過蜘蛛俠的人知道,他說過這樣的話:“我的蜘蛛感官感到陣陣刺痛!”(很可能是手機振動那種感覺) 蜘蛛俠擁有超乎常人的感知,他不使用傳感器或激光,他運用的是自己的直覺。
當然,現(xiàn)實中有些人也擁有超乎常人的意識,比如有盲人通過點下舌頭就能“看到”東西。還有很多人有超憶癥,它是神經病學方面的疾病,人們記得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好的或者壞的。這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超能力并不是通過某種設備實現(xiàn)的,它歸功于人們更深層次的意識。
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則必須依靠技術開發(fā)這些敏銳的感官,比如雷鋒網曾報道過完的用舌頭“聽”聲音的設備。又比如Fitbit等可穿戴設備,最開始使用它們時,走10000步似乎如此遙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開始可以走的更多了。這種追蹤改變行為的現(xiàn)象,就是所謂的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有時,人們單純會為了分數走,不久你眼中的標準就會改變。
50%的人在6個月后就不再使用可穿戴設備了,這一現(xiàn)象被業(yè)內人士認為是一個失敗的象征。但是為什么要期待這些產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呢?在某些民族志學的采訪中,人們說他們知道10000步有多遠之后,也就根本不需要這些設備了。從這個角度看來,這更像一個成功的故事。
可穿戴設備的設計應該旨在使我們的自身意識提高,而不是如何讓我們戴上它們。我們可以將技術集中在一個特定的行為上,提高我們對生活中特定方面的敏感度。
改變大腦
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設計可穿戴或可連接的設備,而是去為思想的前進提供動力。幫助人們認識、反思、并改變他們的行為。這可能意味著要重新思考商業(yè)模式,以支持短期使用的設備。人們是否真的需要永遠擁有一個Fitbit,還是應該把Fitbit當成90年代的一次性相機那樣對待?用完就可丟棄。
一次性模式或租賃模式在今天的千禧年市場是其存在的價值的。年輕消費者和技術控沒有必要、足夠的關注度或者空間,購買這些長期使用的設備。他們追求經驗,關心身份。
在Z世代的采訪中,當要做出選擇時,這些年輕人展現(xiàn)出很高的確定性和對產品實用性的關注。毫無疑問,對于分辨哪些直覺最容易被鍛煉,他們的表現(xiàn)也會很好。
每個人都傾向于相信他們還有一些尚未開發(fā)的潛力,例如傳說中的我們僅僅使用了大腦的10%。雖然這個說法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我們依然可以訓練自己,從而更好地適應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環(huán)境。
技術,作為一個敢說真話的鏡子,能夠使我們每個人設計思考和反應的方式。在未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超能力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