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創(chuàng)投教你智能硬件突圍正確姿勢
合影
智能硬件已經從可穿戴設備延伸到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醫(yī)療健康、智能玩具、機器人等領域。隨著硬件、軟件、人機交互的同質化越來越普遍,智能硬件面臨的不僅是行業(yè)整體創(chuàng)新的缺失,還有各自品牌概念的弱化。如何異軍突起、走在前沿?
近日,鳳凰創(chuàng)投聯(lián)手靈感咖啡舉辦主題為“智能硬件市場細分與未來”的創(chuàng)業(yè)沙龍?;顒友埩斯具诉\動創(chuàng)始人申波、極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鐘波兩位嘉賓進行主題分享。
咕咚運動創(chuàng)始人申波就“如何在運動APP+手環(huán)市場脫穎而出”進行了分享
咕咚運動創(chuàng)始人申波
硬件是服務的衍生,只有當服務不夠精準時,才考慮是否需要做硬件
中國和美國的運動市場不一樣,美國很多人都在鍛煉,在這些地區(qū)很重要的服務無論APP也好,還是硬件也好,目標讓用戶更加專業(yè)。如果在美國說90%都喜歡運動,中國只有10%,10%里面包含喜歡跳廣場舞的老大媽。怎么樣讓大家愛運動?所以咕咚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希望將事情做的更有趣一點,讓用戶感覺通過這個事情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最開始咕咚想做純粹的網站,所有用戶的運動量都是手工記錄,后來發(fā)現(xiàn)大家都作弊,沒有人真的會做。這時,咕咚需要一個可以自動記錄的軟件,不需要經過手工繁瑣的過程,于是咕咚運動發(fā)明了一個手環(huán),對于咕咚運動而言,一開始硬件就是服務的衍生。
申波始終強調一點:硬件是服務的衍生。從概念興起之后,巨頭開始切入智能硬件這個領域,那時候咕咚運動只需要做服務和連接,最核心的邏輯是通過硬件帶來用戶,但這方面在全球只有蘋果是成功的。小米也是從米1開始做硬件的,申波認為這條路比較正確。
各種很新奇的硬件,沒想到后續(xù)的服務到底提供什么價值?只是覺得這個東西很酷,申波表示,只有當服務不夠精準,比如說你要測量運動不夠精準時,才考慮是不是需要一個設備。
智能硬件如何才能讓用戶持續(xù)使用?
用戶對于咕咚運動的第一代手環(huán)都覺得很新鮮,但三個月就不使用了。申波覺得其中原因是因為手環(huán)并不是用戶真正的剛需,用戶不是為了覺得一個手環(huán)酷而買它,而是為了得到它的服務,一個產品僅僅賣出去了而沒有使用價值,用戶是不會持續(xù)使用它的,這也是現(xiàn)在目前手環(huán)和手表面臨一個挑戰(zhàn)。
申波認為處理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兩個方向:
1. 手環(huán)也許不是剛需,但是可以把它的功能整合在有剛需的產品去,那它就成為一個附屬的剛需。比如打球都要穿運動鞋,如果這個設備嵌入到運動鞋,價格和傳統(tǒng)運動鞋是一樣的,干嘛不買這個呢?作為第二個功能,放在第一需求運動鞋里面去,它的需求逐漸持久。
2. 2B不是賣給個體消費者,它需要做出一個運動場景。咕咚做了一個跑步鞋,它也是2B的,把傳統(tǒng)的變成智能的。
申波舉了一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在做游泳手環(huán),但這個手環(huán)不是說我就賣給你,這樣運動場景頻次太低了,我游泳之前還覺得帶一個手環(huán)的用戶體驗太差了。做了一個實驗,把手環(huán)放在游泳館,當你游泳的時候從老板那領一個,游完泳還給老板。這樣的話成本很低,假如是一百塊錢,放在游泳館假設有一百個人用它,就是一塊錢一個。”申波覺得,2B的是未來發(fā)展重要的方向,這個方向會有很大的機會。
增值服務、關系鏈是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的兩個突破點
在智能穿戴式設備領域,除了通過數據來提供用戶增值服務之外,很重要一點是加強社交,讓用戶覺得處于變化。比如有的用戶喜歡曬一些跑步路線,如果只是僅僅曬一些跑步的數字太無聊,哪怕都是跑十公里,地點和風景都有變化。所以申波覺得軟件和服務一方面是增值服務,另一方面就是關系鏈。
申波認為硬件是過去數據一種方法,包括免費的APP也是。而做運動都需要場地,比如打球不可能一個人打,必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甚至跳廣場舞,都是一群人在跳,所以需要一個工具或人組織起來,這是咕咚運動可能O2O需要連接的一些領域。
極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鐘波關于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的經驗分享
極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鐘波
上半年大家聚焦在各種智能產品的產生,然后發(fā)現(xiàn)它品牌消失掉,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很多智能產品是偽智能的狀態(tài),沒有考慮到它的實用性。要做智能產品的話,如何做到異軍突起,甚至在巨頭進入的時候還能夠突圍成功呢?極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鐘波與大家分享了他的經驗。
創(chuàng)業(yè)不需踩準風口,而是尋找趨勢
“創(chuàng)業(yè)時的初心非常重要”,而鐘波口中的“初心”并不是情懷,而是想好自己做的產品,或者做的項目目標是什么?鐘波借助雷軍的“風口論”表示:“風口以前可能有智能硬件,現(xiàn)在各種風口逐漸出現(xiàn),每個方向都是起來一下,然后慢慢變冷,然后伴隨質疑。其實我們認為選擇方向的時候,應該尋找趨勢,而不是風口。”
極米兩三年前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并沒有智能硬件這么一說。極米選擇投影屏幕,或者電視無屏化,是由于看到了電視一定是會被虛擬的屏幕所代替的趨勢。鐘波表示,極米創(chuàng)業(yè)初心定的很簡單,我們想要做一個不一樣的電視,要改變電視的形態(tài)。所以鐘波堅信電視無屏化是未來的方向,如果往這個方向去做,至少把科技往未來跨了一步,至少可以給后來人提供借鑒。
智能硬件突圍要大膽,突破先有產品特點
很多人在做智能硬件都在挖掘痛點,但有多少人思考過,是不是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常常將自己的硬件做成偽硬件。對于挖掘用戶的需求,鐘波有以下看法:
“首先要大膽的思考去想象,我們看到傳統(tǒng)的電視的現(xiàn)狀都是有比較大的實體屏幕。你可能放在客廳里面很少使用,導致使用場景都在客廳里。但是吃飯完把電視關掉,玩手機回到臥室各自玩各的,這其實是電視的痛點,做一個可以隨處隨地看,可以讓正面墻變成我的屏幕。這是我們對傳統(tǒng)電視的思考,我覺得智能硬件要突圍的話要大膽一點,突破先有產品的特點。”
“傳統(tǒng)傳統(tǒng)投影儀比較笨重,連線的時候大家手忙腳亂的插電腦,半天都切不出來。假如有極米的話,這些情況都不會出現(xiàn)。傳統(tǒng)投影儀有壽命的缺陷,極米隨時拔電都不會壞。我們不需要WIFI環(huán)境,沒有電都可以,這些功能都得到體驗。極米做電視其實輕車熟路的,但是我們?yōu)槭裁捶炊央娨暤臇|西優(yōu)點吸納,學習DRP的技術,把它變成新形態(tài)的東西??吹绞忻嫔虾孟襁@個東西還沒有,這是我們要找到用戶的痛點,并花全部的力氣去做。”
建立社群,反復試錯,不斷迭代
對于怎樣反復挖痛點?怎么找到用戶真實的需求?鐘波提供了極米的經驗:一定要建立社群,反復試錯,不斷迭代。極米通過建立自己的官網與論壇,了解市場的聲音,通過建立論壇跟用戶溝通。
鐘波看來,用戶上論壇要么可以學到東西,要么可以獲取資源,要么可以了解到產品,得到更多增值的一些價值。并且在建立社區(qū)的時候,一定要想好社區(qū)建立起來是要給用戶提供服務的。極米就通過社區(qū)建立一個高效的交流平臺,用戶給了他們非常多的建議。鐘波舉了個極米的例子:極米電視在傾斜的時候屏幕自動變正,它可以自動根據傾斜角度調到合適的位置,這就是極米用戶提出來的。
而且創(chuàng)業(yè)用戶的參與會帶來非常多的鼓勵,極米在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當中,經常收到用戶從全國各地寄來的吃的玩的。并且作為智能產品,在整個做產品做企業(yè)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
商業(yè)的閉環(huán)其實是一個方面的需求,但是我們做智能產品不能沖著那個去,我們應該讓產品真正成為大家所需求的剛需。我們就和芒果達成了戰(zhàn)略投資協(xié)議,同時芒果對我們獨家內容的提供。內容的引進也能給極米產品帶來加分與更好的用戶體驗。
相信口碑傳播的威力
一定要相信口碑傳播的威力,始終堅信好產品自己會說話。極米經過挖掘用戶的需求,挖掘用戶的痛點,積累用戶的建議去提高。極米在營銷上的投入非常小,但在市場上的表現(xiàn)超過其他公司。
現(xiàn)在創(chuàng)業(yè)的精力有限,先想好一個趨勢和方向,在基礎上去挖掘用的需求和痛點。把產業(yè)定義好,盡可能反復迭代,最后推出來能解決用戶問題,用戶也很喜歡的產品,這個時候你不用太擔心營銷的問題,好產品自己會說話。
現(xiàn)場觀眾提問:
現(xiàn)場觀眾
現(xiàn)場觀眾:我們公司做平臺,現(xiàn)在找第三方合作,現(xiàn)在智能硬件因為它的價格還是挺高的,您剛才說2P的形式在公共場合,怎么接受產品,并且讓第三方進行合作?
申波:其實雙方滿足需求,對我們來說我們軟件研發(fā)的比較強。可能在硬件因為大家知道硬件制造,但是大家知道深圳公司硬件很強,但是沒有開發(fā)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合作的基礎,現(xiàn)在很多做穿戴式設備都想做閉環(huán)。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市場上有100種手環(huán),如果每個人都做自己的閉環(huán),那么會有一百個小的品牌,你覺得未來會是這樣的嗎?所有人說未來肯定不是這樣的,軟件三四種,大家各取所需。我不但幫它做技術免費開發(fā)軟件,幫他做銷售幫他曝光,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給他提供的價值。
現(xiàn)場觀眾:我們需要一些技術大家跟我們合作,你當初從深圳邀請年薪百萬的技術人員加入你們的公司,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讓他們來?
鐘波:極米的情況我們本來都是同事,大家在一個公司工作了將近10年的時間。當時我負責西南這邊,當時我跟大家說我要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很有意思。因為我們以前的公司從比較小的狀態(tài)到上市,大家都有第一桶金,所以大家可能更追求精神上的東西,想做事情,如果這個事情做成當然更好,所以大家組合起來。這個肯定大家有股份分享的,這個是一定的,而且在我們沒有融資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把股份分出去了。對通行的做法,包括吸納優(yōu)秀的人才,應該大概在15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