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自己的硬盤、DRAM和閃存生產廠,但是這種情況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中國正在進入硬盤組件生產領域,華為和創(chuàng)新科存儲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是使用硬盤、DRAM和閃存的服務器和存儲陣列。然而中國本身并沒有為企業(yè)級設備生產核心基本存儲技術的廠商。
創(chuàng)立和運營生產硬盤所需的半導體生產廠和綜合性生產廠需要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和世界級專業(yè)技術。但是這些情況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中國已經開始生產源自DEC的Alpha芯片的處理器和基于MIPS級體系結構的其他產品,這或許可以說明情況正在發(fā)生變化。
這些產品都是用于超級計算機設計的產品?,F在業(yè)界已經公認,中國想要控制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再依賴于西方尤其是非漢語國家和美國。 中國自己的國內市場規(guī)模巨大,足以支持發(fā)展自己的CPU設計,如果國有企業(yè)能夠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DRAM和非易失性存儲器,那么它還可以將國內生產的半導體產品賣到國外市場。
有什么因素會阻止這種變化的發(fā)生?中國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專業(yè)技術和工藝方面的不足,中國政府一直鼓勵現有供應商在中國投資設廠,同時在中國培養(yǎng)更多的熟練技術工人、經理、高管和組件供應商。例如,三星就打算在中國建立一個NAND加工廠。海力士、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已經在國內設了生產廠。只需3到5年的時間,這些生產廠的中國員工就可以學習到關于DRAM、NAND閃存鑄件安裝、運營、管理和組件供應的大量知識。 他們將了解到整個技術流程的各個階段的工作,了解后勤方面的問題,了解財務和成本結構。
從那時起,在充足的財力和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的DRAM和NAND生產廠就會建立起來。 這是可行的,假如有一家中國供應商如華為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它從現在開始建廠,那么我們就可以在2013年后看到第一家中國自己的NAND生產廠。
相同模式的事件和想法也可以促成DRAM生產廠的建立。但是NAND閃存銷售收入的增長預期是非??捎^的,這一點從技術發(fā)展計劃中就可以看出來,而且閃存今后的機遇會比DRAM和硬盤好得多。
中國是否會一頭扎進半導體生產領域? 從最尖端的技術規(guī)劃角度來說,中國希望擁有自己的衛(wèi)星,讓國人居住在月球上。因此從基礎技術的角度來說,中國肯定制定了類似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