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手機、電腦、電視機……如果有一天這些產品都可以像紙一樣折疊、卷曲,或者直接縫在衣服上,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曹鏞教授領銜完成的“新型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及發(fā)光器件”讓這一切成為可能。日前,這一科技成果榮獲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成果,也是今年廣東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斬獲的最高獎項。
實驗失誤“帶來”國際領先的技術突破
顯示屏如何能夠彎曲?項目團隊有關成員介紹,傳統的顯示屏采用真空技術制備,制造成本較高;而曹鏞院士團隊發(fā)明的新工藝,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薄膜之間的電子注入效率低的問題,也相應解決了采用全印刷方法制備“柔性”顯示屏這個世界性技術難題。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iphone、ipad這些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會比現在便宜30%以上。據透露,目前美國杜邦公司、英國CDT公司等正在積極謀求合作開發(fā)該項新技術。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項重大的科學突破源自一次實驗失誤。在研究新的環(huán)保型發(fā)光材料的時候,某學生在做器件實驗時忘記了加入鋇和鈣,只做了鋁的實驗。按照傳統的見解,沒有鋇和鈣,器件就不會發(fā)亮。但實驗發(fā)現,器件仍然有非常好的發(fā)光效率。這讓實驗人員感到無比驚訝,“這是否意味著,這類器件在跟鋁一樣的穩(wěn)定金屬條件下都可以工作?”他們馬上用金繼續(xù)實驗,又取得了成功。
目前,該項目已經獲得發(fā)明專利授權15項,發(fā)表SCI論文150多篇。
老教授經常自己搭公車去市場買零件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導電高分子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曹鏞院士成果斐然:他與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美國科學家黑格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柔性發(fā)光器件,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可彎曲的大面積塑料發(fā)光二極管,首次實現用銀膠做陰極的全印刷聚合物發(fā)光器件……
與在科學界的聲名顯赫相比,曹鏞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并不高,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低調務實的作風。從到華工的第一天起,曹鏞就定下規(guī)矩,一般不接受媒體的采訪,專心做好學問。此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曹鏞院士與往常一樣,依然婉拒了各家媒體的采訪請求。
曹鏞院士團隊有關成員向筆者透露,年屆七旬的曹鏞院士至今為止從未配備過秘書,“他覺得自己做這些細節(jié),可以不必麻煩其他人,所以都自己打理”。大到立項做課題,小到調試機器的螺絲,曹鏞院士凡事都是親力親為。為了買一個設備零件,曹鏞院士經常自己搭公共汽車去市場挑選。為了召開學術會議,他甚至親自打電話為與會人員訂旅館、訂車票,連每天的菜單都要親自打點。
從事科研多年,曹鏞院士未領取分文勞務費“從曹鏞院士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家的風骨,領略到了知識分子的大家風范!”他的學生感慨道。
相關 華工連續(xù)三年獲獎數領銜粵高校
在此次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華南理工大學共有4個項目獲得各類獎勵,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3項,這也是華工第三年在國家三大獎的獲獎數量上奪得廣東高校冠軍。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該校曹鏞院士領銜的“新型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及發(fā)光器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這項反映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的獎項中,這是今年廣東唯一的收獲。此外,該校陳克復院士團隊的“中高濃度紙漿清潔漂白技術”、華工校長李元元教授團隊獨立完成的“高強韌耐磨鋁青銅合金的研制及其應用”項目均獲得 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華工還作為第三完成單位參與完成的“大型復雜結構隔震減震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