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發(fā)改委調查電信聯通涉嫌壟斷,已經引發(fā)了包括央視在內媒體的論戰(zhàn),央視還在官網上開辟專欄反駁指責。
這份去年的報告曾建議拆分電信,被指是此次壟斷調查源頭之一
信息時報訊 近日,發(fā)改委對電信和聯通發(fā)起壟斷調查,引發(fā)了波及央視等主流媒體的一系列爭議。而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就曾出臺一份名為《寬帶瓶頸: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基礎設施短板》的研究報告,詳解了中國電信壟斷行為及價格歧視,建議啟動對中國電信的反壟斷調查,并建議進行第五次電信拆分。多位業(yè)內人士認為,中國電信和聯通此次遭遇反壟斷調查,與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持續(xù)關注研究及多篇直指壟斷核心問題的深度調研報告之間,存在著直接關系。
稱壟斷致價格高企
該研究報告指稱,當前互聯網接入明顯呈現出“雙壟斷”現狀。目前,95%互聯網國際出口寬帶,90%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99%互聯網內容服務商集中在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強勢運營商自身利用超低價格壟斷接入用戶,同時利用雙軌價格控制弱勢運營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務商,損害了后者及其接入用戶平等接入骨干網的權益。
報告援引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描述國內寬帶基本狀況:從2004年起,中國寬帶接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截至2010年6月,在使用有線(固網)接入互聯網的群體中,寬帶網民規(guī)模為36381萬。但與此同時,寬帶價格水平居高不下,直接影響了中國信息化的總水平。“造成這種情形主要是由于電信壟斷,在其他國家開放的服務領域,中國寬帶接入缺乏市場競爭,嚴重限制了服務水平的提高。”
斥電信打擊競爭對手
報告還指出,十年來我國對互聯網的監(jiān)管思路一直是保護國有壟斷企業(yè),以入世、信息安全、掃黃打非為理由,抬高接入市場準入的門檻。盡管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國務院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卻分散在三個部委,對壟斷國有企業(yè)的壟斷行為監(jiān)管失效。
“中國電信不僅處于壟斷狀態(tài),而且有壟斷行為。突出表現就是價格歧視。”報告指出,為了充分利用信息產業(yè)部的規(guī)定,維護壟斷和支配地位,中國電信制定了遠高于市場價格的結算標準,以此增加競爭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遏制競爭對手的寬帶業(yè)務發(fā)展,從而最終穩(wěn)固自身的寬帶市場。其具體做法是,在實際操作中設立了“黑白名單”,予以差別定價。
而由于中國60%的寬帶接入用戶、65%的內容資源及主要的國際出口帶寬都集中在中國電信手中,網間互聯總流量中有83%流經中國電信網絡,包括廣電網絡在內弱勢運營商處境并不好。
建議第五次拆分電信
報告同時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包括建議行業(yè)主管部門和市場監(jiān)督部門,立即責成中國電信暫停清理行動;及時調整網間結算的結構與政策,增加國家交換中心(NAP)點的互聯帶寬,降低政府網間結算價格;電信行業(yè)主管部門應明確互聯網接入市場的開放政策,將“穿透流量”合法化,加快開放與競爭的步伐;建議國家反壟斷法行政執(zhí)法部門,與電信行業(yè)主管部門進一步溝通合作,啟動對中國電信的反壟斷調查。
最后,報告建議國家從長遠考慮,進行第五次電信拆分。提出可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數據中心業(yè)務分拆出來(目前擁有的近10萬個數據中心機架,約60億的年收入,占中國電信總收入2%以下),整體上并入廣電,與中國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合并,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網絡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