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電網是由國家電網壟斷的。但此種局面凸顯的問題是輸電投資的能耗過高,不符合經濟環(huán)保的政策。所以不少專家提議將華北、華東、華中三大區(qū)域電網強聯成一個統一運行的獨立電網。
原國家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司長,曾任國家能源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吳敬儒:“輸電比輸煤投資大,隱性成本高,能耗要高出近10倍。加之中國產煤地多缺水,必須使用空冷機組(即用空氣冷卻),這比水冷機組多耗煤至少6%以上,不利于節(jié)能減排”據原國家水電部計劃司司長吳敬儒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早在成為一把手之前,劉振亞就對發(fā)展交流特高壓聯網“堅決贊成”。接替趙希正之后,他立即著手交流特高壓全國聯網的規(guī)劃。
79歲的吳敬儒是23名上書專家之一。他還擔任過國家能源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國家開發(fā)銀行電力信貸管理局局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吳敬儒就提出發(fā)展交流特高壓,只是內涵和今天國家電網公司規(guī)劃實施的特高壓并不一樣。吳敬儒上世紀50年代曾在蘇聯學習,正逢蘇聯研究試驗110萬伏交流特高壓。此后,吳敬儒一直密切關注交流特高壓的國際研究和應用進展。
在他看來,國外交流特高壓商業(yè)應用的失敗,主要是因電力需求增長減緩、核電發(fā)展受挫。吳認為,核電通常修在沿海,發(fā)電容量大,距離用電負荷中心較近,用交流特高壓輸送較為合適;而中國的用電需求增長會超過想象,進一步增加了建設大容量交流特高壓的合理性。
不過后來的事實表明,至少在兩個核心問題上,吳敬儒和國家電網公司的官方意見相左。一是煤電特高壓。國家電網公司認為輸煤輸電并舉,但應優(yōu)先發(fā)展輸電。在煤炭產地建火電廠,通過交流特高壓向外送出,以緩解鐵路運輸的部分壓力。
吳敬儒是電力系統出身,本能愿望是多輸電少輸煤。但是在對兩者經濟性做了深入分析后—早在1956年擔任華北電網設計總工時,吳就研究輸煤輸電的問題,他發(fā)現“比下來(輸電)不經濟,差3倍”。最初他懷疑是不是電價不合理所致,但用成本來做,“結論還是差不多”。
輸電比輸煤投資大,隱性成本高,能耗要高出近10倍。加之中國產煤地多缺水,必須使用空冷機組(即用空氣冷卻),這比水冷機組多耗煤至少6%以上,不利于節(jié)能減排。國家電網公司宣稱空冷機組和水冷機組“能耗差不多”,在吳敬儒看來,是“胡說八道”。吳敬儒與國家電網公司主張異議的第二個問題便是全國聯網,后改為“三華聯網”。這也是他在反對意見上選擇簽字的原因。因為建議書反對的是“三華聯網”,而非交流特高壓本身。
吳敬儒對交流特高壓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并不為國家電網所喜。國家電網公司曾高薪聘吳為國家電網公司顧問。在晉東南—荊門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上馬后,因吳屢屢提出一些保留意見,國家電網公司的會議就逐漸對其關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