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第一次下潛試驗達到4027米最大下潛深度,蛟龍?zhí)栭_始沖擊5000米目標。由于天氣原因,第二次下潛試驗要推遲到25日以后進行。5000米級深潛的意義何在呢?
(人們在參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
“蛟龍”號是我國第一臺自行設(shè)計、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在去年的下潛試驗中,“蛟龍”號不負眾望,創(chuàng)造了下潛3759米的中國紀錄。使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4國之后,第五個擁有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shù)的國家。在此次為期47天的深潛試驗任務(wù)中,“蛟龍”號將執(zhí)行4次下潛,第二次下潛,就要沖擊5000米深海。
為什么是5000米?因為如果這次海試成功,意味著我國載人深潛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為能夠到達5000米的深度,就可以暢行在占地球海洋面積75%的海底了。對于“蛟龍”號,5000米只是個分號,它真正向往的是7000米的深海。
在今年的深潛試驗中,“蛟龍”號成功沖擊5000米深度,它將為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奠定基礎(chǔ)。同時還將開展海底照像、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海洋環(huán)境參數(shù)測量等作業(yè)試驗與應(yīng)用。
2012年,“蛟龍”號就要挑戰(zhàn)7000米的世界深度。7000米的深度占地球海洋面積的99.8%,這意味著我國潛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海底有大量資源有待開發(fā),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震等學科的進一步開展,需要這樣的有力工具。
深潛器目前的最大考驗還是來自水壓。面對7000米的水壓,對于計算機、芯片這類不能承受壓力的元器件,需要有耐壓管來保護。對一些如蓄電池箱這樣的結(jié)構(gòu),則通過充油壓力補償方式,達到內(nèi)外壓的平衡,以減小箱壁厚度,來減輕箱體的重量,還可以增加油介質(zhì)的絕緣保護能力。7000米深度并不是終極目標,我國自行設(shè)計、制造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將在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中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