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傳統(tǒng)印象里,自主品牌一直在“農村市場大有天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向來都是豪華車及合資品牌的天下。確實如此,要想在“牌比車還貴”的國際化大都市撬開一道口子,對于很多自主品牌來說一直都只是“望洋興嘆”。
“攻陷”上海灘,博越打破合資霸權
可喜的是,中國品牌的尖兵吉利博越終于率先攻克了長期被合資品牌霸占的“碉堡”:7月31日,吉利博越在上海灘舉行了滬牌客戶百臺交車儀式。其實,就在5月份,上海的千名車主才在“千人交車儀式”上幸運的領到了新車鑰匙。與這下手早的1500名車主相比,其他下手慢的500多名準車主恐怕還要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提到新車。
一線城市屬于合資品牌的集合地,尤其是牌照甚至比車價還高的上海,自主品牌的認可度低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博越繼千人交車后,在上海這樣的商業(yè)大都市中又開展了百人交車活動,自主市場因博越的出現(xiàn),刷新了一線城市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印象。
汽車情報了解到,不僅上海,吉利博越在杭州、成都等地的訂單也都已經超過了2000臺,在北京、天津、廣州、西安、武漢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訂單量也悉數超過1500臺。
而在鄭州這樣的2.5線城市,吉利博越同樣遭到了追捧,在汽車情報與河南博潤、河南華星、河南華馳等多家經銷商總經理交流時,“無車可交”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心病。在東北某地,一位車主因為急于提車,竟然“急中生智”砸了展廳唯一的新車的玻璃……
據悉,上市4個多月來,吉利博越的訂單量已經超過了8萬臺,而目前累計交付客戶的只有3萬余臺,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而據調查顯示,在博越當前的用戶構成比例中,46%是由首選合資的用戶轉化而來。
目前來看,博越不僅在二三線車市成為中堅力量,更攻克北上廣一線城市。繼北京、廣州、上海的千人交車儀式,百輛博越上滬牌更是博越產品實力的佐證。不靠政策,靠實力突破一線城市。
屢戰(zhàn)屢勝:3.0戰(zhàn)略功不可沒
在與合資品牌的較量中,博越為何屢戰(zhàn)屢勝?成功殺入一個又一個鐵板一塊的一線城市?一言以蔽之,應該歸功于吉利汽車3.0戰(zhàn)略的實施。
此前,吉利汽車集團總裁、CEO 安聰慧曾在不同場合表示:為了讓“精品車3.0時代”名副其實,吉利汽車將從技術研發(fā)、造型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環(huán)節(jié),不斷深化精品車發(fā)展戰(zhàn)略、持續(xù)提升體系競爭力,完善產品譜系。
在技術研發(fā)方面,吉利將深化平臺化和通用化戰(zhàn)略,以KC、NL、FE三大核心平臺和CMA中級車基礎架構為支柱,以杭州、寧波、哥德堡和考文垂四個研發(fā)中心為基礎,堅持正向開發(fā),提升技術原創(chuàng)和集成能力。
在造型設計方面,吉利在上海、哥德堡、巴塞羅那和加利福尼亞分別設立了四個造型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造型設計能力和國際化團隊,使融合國際審美潮流和中國文化元素的獨特設計語言,成為吉利“精品車3.0時代”的產品標簽。
在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則將通過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制造工藝,采用嚴苛生產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產品品質;在營銷和銷售體系方面,通過不斷優(yōu)化服務網絡、提升渠道體系能力,加強消費者與產品和企業(yè)間的互動。
很榮幸,博瑞成為吉利3.0精品車時代戰(zhàn)略的首款車型,承載了吉利汽車殷切的厚望,也理所當然成為眾多“合轉自”、“黑轉粉”者的首選車型之一。
品牌向上,給中國車帶來希望
對于多年來被合資品牌把持的一線城市,吉利汽車有著深刻的理解。對此,吉利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南圣良表示:中國品牌必須向一二線城市大步邁進,這是保持品牌地位、樹立品牌形象的重要部分,展現(xiàn)一個汽車品牌的溢價能力。
在7月31日舉行的2016中國品牌汽車市場峰會上,長安、東風、吉利、廣汽、奇瑞等10余家中國品牌的高層,曾就“品牌溢價”問題進行過熱烈的探討。然而,吉利汽車從來不做紙上談兵的趙括,以吉利博越為代表的中國車,如今已經率先做到了!
對于吉利博越這款車,此前汽車情報多有報道,在此僅做簡要回顧(更多詳情,請點擊文末新聞1+N的相關鏈接)。博越:吉利汽車歷時三年半時間打造的智能互聯(lián)精品SUV,集好看、好開、好智能于一身,被稱為“三好先生”。中國特有元素的造型設計、強勁與平順兼顧的動力總成以及諸多前瞻性的智能配置,賦予了博越出色的產品性能。同時,吉利汽車的“開門造車”理念,也成為打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4月4002輛,5月6049輛, 6月8142輛,7月突破1萬輛。隨著陜西寶雞生產基地的投產,9月以后市場供應緊張情況會得到緩解?!迸c汽車情報交流時,吉利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南圣良表示:博越的產能正在不斷提升,以盡快滿足消費者對博越的認可和厚愛。
吉利博越的熱銷,不僅預示著中國品牌打破了在一線城市長期“坐冷板凳”的僵局。更為重要的,它為一線城市消費者樹立了對中國品牌的信心,也給更多的中國品牌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