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的普及符合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RFID本就是基于物聯網對智慧交通的延伸;道理類似于如今的人臉識別,人們不用掏出身份證,掃描一下人臉就能甄別出個人的身份信息。但是兵哥發(fā)現有不少人將E
無論是傳統的汽車,還是新能源、新概念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體控制裝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全舒適,環(huán)保健康,科技感和娛樂感都要可以通過汽車電子體現出來。問題是,成百上千個電子元器件和零部件組成的電
眾所周知,智能汽車增長空間很大,行業(yè)頭部格局仍不確定,5月22日,富臨精工公告稱,公司近日與華為簽訂協議,公司被確定為華為新能源車載減速器及相關零部件產品的供應商,雙方未來將圍繞核心技術產品及產業(yè)資源,在新能源電驅動總成領域開展合作。5月23日,據媒體報道,華為品牌部相關人士回應稱,公司沒有造整車的計劃,目前暫不清楚公告中涉及到的零部件的采購用途,內部正在核實信息。
今天我們大多數傳統的車型尚處于功能集成階段。 今天,汽車上數以百計的ECU(電子控制單元), MCU(微控制處理器單元)及其上面運行著的大量的嵌入式軟件代碼以及復雜的整車網絡注定了汽車不
2019年9月17日,MediaTek 聯合多家汽車電子產業(yè)鏈合作伙伴召開 ”駕智能 馭未來” 車用技術研討會, 共同探討智能座艙發(fā)展車載通訊技術 車聯網趨勢和生態(tài)系統現況。針對車載前裝市場,
汽車電子是當前一個熱門開發(fā)領域,中國汽車市場的蓬勃發(fā)展為本土汽車電子產業(yè)帶來了新的機遇。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紛紛加大了在汽車電子產品上的投入力度,包括ECU、ABS、DVD、GPS、HVAC、CANB
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是通過使用先進的微制造技術將機械器件、傳感器和電子組件部署在單個硅基板上而實現。如今,這些技術已經逐漸取代了汽車市場各種車型使用的大部分傳感裝置,并帶來系統在降低成
確保汽車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已經引發(fā)了整個半導體供應鏈的爭奪,并且發(fā)現了一系列數據不足,缺乏明確定義的標準以及不一致的專業(yè)知識水平的問題。 可靠的功能安全性,可在惡劣環(huán)境中使用18至20年,
(文章來源:中科羅伯特機器人學院) 工業(yè)機器人最常見的就是在汽車電子一類的行業(yè)中,不久前,國產的3D縫紉機器人研發(fā)成功。該機器人打破了國外企業(yè)的壟斷,讓我國汽車內飾縫紉環(huán)節(jié)進入到低成本的
業(yè)的收購兼并,產業(yè)鏈也將不斷被整合,有望降低相關成本,比如近期中瑞思創(chuàng)擬收購全球射頻識別(RFID)芯片三大寡頭之一意聯科技,將會形成RFID芯片-標簽封裝-下游應用的全產業(yè)鏈布局。 據
汽車電子其實并非與其它復雜電子產品完全不同:多個中央處理器、網絡、實時數據收集,以及極為復雜的PCB。汽車行業(yè)的設計壓力與其它類型的電子產品相似:設計時間短,市場競爭激烈。那么汽車電子與例如一些
高級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的多傳感器平臺參考設計為合格的開發(fā)人員提供了一個功能齊全的評估平臺,便于進行主要面向汽車行業(yè)的ADAS應用的測試和開發(fā)。D3還提供模塊化系統(SOM)解決方案,
電路工作原理:該汽車電子節(jié)油器電路由二極管VDl-VD6、電阻器Rl-R8、電容器Cl、C2、晶體管Vl-V3和電磁閥YV組成,如圖所示。 元器件選擇:
最近大家都在熱聊汽車電子圍欄,那么這期亞美科技就跟大家聊聊“汽車電子圍欄”。作為一個車隊管理者,他們的關注點是多少呢?相信很多亞美科技用戶都會認為,如何在后臺看到車輛的去向才是車隊管理者的最重要
干擾器是一種信號屏蔽器,主要是由一塊芯片和一個無線電發(fā)射裝置組成。當車主按下遙控器鎖門鍵時,干擾器通過發(fā)射與汽車遙控器相同的頻率來干擾電子鎖接收遙控器信號,使汽車服務器得不到鎖門的命令,車主鎖門
在今天舉行的2019新氦AI芯片論壇暨國際智能電子與系統學術討論會上,新思科技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廖仁億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各行各業(yè)都出現了采用人工智能的新興應用。因此對于未來而言,人工
海康威視(002415)10月18日晚發(fā)布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營收為398.39億元,同比增長17.86%;凈利為80.27億元,同比增長8.54%。其中,第三季度凈利為38.1億元,同比增長1
如今市場的推動力已經由PC轉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但是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增幅首次下降以及諸多移動產品增長高潮已過,而價格競爭日趨激烈,逐漸向PC市場低毛利率靠攏,加上關鍵性技術如EUV光刻和
AUTOMOTIVE WORLD CHINA 2019汽車電子技術展8月2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盛大舉辦。目前,汽車的創(chuàng)新70%來源于汽車電子產品,電子產品成本占比已經從上世紀70年代的2%,成長到
車輛采用的電子系統IC復雜性逐漸提高,希望借由執(zhí)行人工智能(AI)算法控制自駕功能,同時也需滿足《道路車輛功能安全ISO 26262》標準(以下簡稱《ISO 26262》)要求。因此,IC設計公